你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到商店「剁完手」,回家才缓过神来——这东西还挺贵啊,可刚才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它的价格不合理呢?
这时商家已经得逞了。
看完这篇,我们就知道,原来我们已经被套路过很多次了。
在解释这种套路时,我常常跟身边的朋友举这个最简单的例子:
平常我们学生用的普通写字笔一般是3元一支。但如果同样质量的一支笔,卖20元呢?我们就觉得贵了。
这时,商家把它放在标价都是100元左右的那些笔中间,20元看起来是不是就显得还能接受了?至少在当时和旁边其他的笔作对比,这价格确实不算贵了。
这有点像之前我们讲过的知觉对比原理,
但在消费心理学上,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叫「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听不懂概念!听不懂概念!听不懂概念!
那继续往下看:
1、
刘润老师:
有一次,我出差住酒店,打开笔记本电脑盘要上网,
发现酒店提供了两种互联网的付费方案:
「一种是80元一小时,另一种是105元一整天。」
当时我就想:80元一小时,两小时就是160元。而105元却可以用一整天,那多划算呀!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105元的付费方案。
刚付完钱,我就意识到自己中计了!因为我用不了那么久,只是上网收个邮件而已。
其实,这80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我觉得那105元非常划算。
这个80元,就是所谓的“价格锚点"。
2、
在一些广告文案上,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锚定效应的运用。
比如,有一款体检产品的价格是600元,商家可以采用这样的广告词:
您愿意每年花6000元来保养汽车,为什么不愿意花600元来保养自己呢?
这句广告词或许会打动很多人,让他们觉得确实有道理,我花6000元保养汽车,难道人还不如汽车吗?
消费者一旦形成这种权衡对比,那600元的体检产品的价值感就会非常明显。
3、
在《思考,快与慢》里有这样一个实验现象:
“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
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4、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商城里,“每人限购12罐”,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锚定效应。它给了我们“12罐”这个锚定值。
如果只是写着“打折促销”,数据显示平均每人购买了 2 罐;
而在跟前面的售价一致的情况下,
如果写“每人限购12罐”,数据显示平均每人购买了 7 罐。
我后来想了想,确实,如果商品有限制购买件数的话,我自己是会受到「限购」的影响的——就是不知不觉地、尽量让自己多买,以至于接近那个限购件数,才感觉不亏。
当然,这时我已经被套路了。因为回到家才发现,哇靠,我根本就用不了这么多,干嘛多买了。
5、
今天,我们知道了「锚定效应」。
安装了这个“补丁”,以后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
就会想一想这件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
而参照的依据,不是陈列在它旁边的其他同类产品,
而是结合以往的购买经验,或者到其他的商店看看。
当然,不止是在商场上人们会利用「锚定效应」,就像上面那个“为环保事业捐款”的例子,也是利用「锚定效应」了的。所以今天我们只是撕开一个口,还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需要我们去发掘哦!
希望这篇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参考资料丨《刘润5分钟商学院》、《思考快与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