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692412/bed4bf2a501304d8.jpg)
在我九十年代上学期间,饭票是馍票和菜票的统称,是与学校食堂实行等价交换的载体,更是一日三餐的绝对保证。
刚去县城上学的初期,总觉得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比家里的饭菜好,不仅花样多,而且味道好。教室——食堂——寝室,标准的三点一线,至于与学校大门一路之隔的热闹繁华的世界(围绕衣食住行,卖啥的都有,确切地讲,就是最初的地摊,最初的大排档。),与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与我没有关系,不是我不想去感受一下外边的热闹与繁华,而是我兜里除了饭票,没有一分多余的钱。现在想想,所有的清心寡欲,首先是和物质的匮乏有关,其次才与境界的提升有关。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小半年,虽然在这小半年里,也和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出去溜达溜达,但是仅仅局限于大饱眼福,少有的几次蹓跶,让我看到了与农村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没有到县城以前,我一直都以为孩子们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出来的,来到县城才发现,只要有钱,你可以买到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鞋子。
如果不是我的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在学校外面所有的摊位,饭票等同于钞票,具有一样的使用效果,我还不清楚饭票竟然会有如此特殊的通用功能。尽管知道了这个早就不是秘密的秘密,但我一直没有尝试消费的机会。
直到一个周末,我和几个同学因出去打球回学校晚了,学校的饭菜早就被一扫而空,半大小子,饥肠辘辘,实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突然想起那位同学告诉我的秘密,架不住饿瘪了的肚子总是提意见,遂来到校外一家刀削面的小摊前,生怕人家不收饭票,还是和摊主进行了一番交谈。“我想吃一碗刀削面,我没有钱,可不可以用饭票结账?”我怯生生地问,那位摊主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脆生生地说:“一样用,一样用,馍票一两等于一毛,一斤等于一块,菜票就是等值交换,一毛就是一毛,一块就是一块。”听到这样的答复,心中不免窃喜,这下终于不用饿肚子了。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外面小摊的饭菜竟然比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还要好吃,而且价格也没有超出我的承受范围多少。更重要的是,我使用饭票和使用钱具有一样的消费体验。这,这,这让我感觉拥有了“芝麻开门”的超能力一般。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买学习用品,可以用饭票;买煎包油条,可以用饭票;修理自行车轮胎,可以用饭票……甚至是买双袜子也可以用饭票,一言蔽之,在学校周围方圆二百米的范围内,饭票就等于钞票。
两者通用,那时候就是觉得方便,觉得可以消除无谓的窘迫,至于其他,从没有多加考虑。直至今天打捞起过往的那些记忆,写下这篇小文,才认真思量起两者通用的真正原因。我们是一所集初中与高中于一体的县城门面学校,生员多达七千人以上,这样一个厚重的消费群体,将会带动多少人的就业机会呀!
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是海生的贝壳,简称“海贝”。后来因为人们对货币呈现出大量的需求,继而改用铜币,后来用金银,再后来用纸币,直至今天的微信和支付宝的扫码支付。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顺应了一个时代的需求。对于当年饭票流通于市一事,它不关乎整个时代,它只关乎某个时代的一隅;它不关乎所有民众,它只关乎某些民众的一角。
时至今日,饭票这一名词,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岁月流金,关于饭票辗转流通的往事,已然成为我美好而温馨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