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首先说教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散文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而我们的单元任务要求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并研讨在写景状物的同时,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民族的审美传统。由于本文的作者郁达夫所处的年代差异、审美水平和能力的制约,对学生来说,完成单元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学生必须深入了解郁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才能把握本文的情景交融写作特点,探究民族审美的心理特征。
鉴于以上教材的特点分析和单元任务,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展示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说教学过程:
1、导入:伤春悲秋是古人为我们创制的审美范式,自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为秋定下了调子,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杜甫的“听猿实下三声泪”,乃至曹雪芹中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这些句子无不笼罩着一种悲凉之感,那么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郁达夫,笔下的秋又会是什么样子那?
这个导入主要为完成后面研讨民族的审美情趣的目标服务。
2、解题,这一环节采取问题讨论方式,通过解题初步感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包含着对故都的眷念之情,极具历史的厚重感和苍凉感,蕴含着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秋”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3、知人论世。此环节让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郁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为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趣做准备。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为赏读课文做好准备。
学生带着任务浏览课文,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
文章的思路是:
(1—2):思秋:对比,南国温、润、慢,北国清、静、悲凉
(3—11):绘秋: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12):议秋:
(13—14):念秋:比喻,对比,爱北方之秋
5、阅读3-11段文章描绘了五幅画面,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谈一谈怎样表现“清、净、悲凉”的,那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目的:设置这个题型,旨在完成本课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体悟作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并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地热爱之情。
秋院图 :住 —— 一椽破屋;泡 —— 一碗浓茶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为什么不是新屋哪,新屋没有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为什么是浓茶那?因为浓茶是苦的,浓茶才有回味之甘甜。可见郁达夫更侧重内在悲凉意味的品尝,这就不是自发的地生成的,这是一种超脱世俗日常的审美趣味。这应该是和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国文人审美情感一脉相承的。
天空碧绿澄澈,极写其清;驯鸽的飞声,极写其静;细数一丝丝漏下的日光,写其悠闲清净,这些都和他孤寂的情怀有关,他在感受品味孤寂的味道,这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品味。静对蓝色的花朵,认为白色蓝色最好,这是选择的冷色调,冷色更符合他的心情和趣味。这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审美意趣,素淡就是高雅,大红大紫显得世俗。
淡色的牵牛花还不够,作者又极富有写意画面的安排了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就更浓了,枯草表现的是生命的衰败,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深思生命的轮回,引起悲凉之感,这也是一种美。郁达夫着意用枯草表达生命的悲凉的美,可以说是对传统悲秋情怀的超越和开拓。
秋槐图 :“落蕊”“声音没有”“气味没有”“极微细极柔软” “清闲”“落寞”,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方面来描写,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郁达夫写花,选择了最不起眼的,快要死亡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哪一种落蕊。通过生命衰亡的迹象将秋草的悲凉引向更为深刻的境界。花不漂亮、不生动,但“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正是生命的感觉和生命消亡的深邃感触,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美。生命的衰败在生活中,是负价值的,但在艺术中恰恰相反,审美熏陶,就是让情感体验从实用的世俗价值中获得解放和自由。
秋蝉图 “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家虫”
以声衬静,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这是传统文化、共同的民族心理的悲秋主题的延续。
秋雨图 “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淅沥索落”都市闲人 “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悲凉的雨。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秋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6.课堂写作:写一段描写秋天景色的文字,不少于150字。或做一首短诗,注意情景交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这个题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目标任务里的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秋凉有感(秋分作)
昨夜风凉雨湿襟,今晨仰观雁行频。
古桥枫林今似昔,唯有白发每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