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戴渊年轻时浪荡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陆机度假后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在岸上,坐在马扎儿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仪态挺拔不凡,虽然是干抢劫这种事,神气仍旧与众不同。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还要做强盗吗?”戴渊感悟流泪,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他的谈吐非同一般,陆机更加看重他,和他结为朋友,并写信推荐他。过江以后,戴渊做官做到征西将军。
陆机是相当有名气的文学家,书法家,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饱受赞誉。他的书法代表作《平复帖》是存世最早的法帖,位列文物届九大镇国之宝,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禁止出国展览;他的关联成语有形容人才优秀的“荆衡杞梓”、形容厌倦官场的“华亭鹤唳”;王勃写滕王阁序说“请洒潘江,各倾陆海”,“陆海”指的就是陆机才华像海一样深……
可是不管多有才华,那也是文才,这儿正打劫呢,是个严肃的事儿,凭什么几句话就把劫匪说成了小弟?
劫匪戴渊不太出名,只是东晋众武将之一,历史上记录的高光时刻就是这次改过自新,百度词条里关于他的介绍也只寥寥数语,但是陆机给他写的推荐信里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引用几句:
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辨物。安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井渫之洁。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
简直夸出一朵花儿来,就算推荐人才总要夸张些,这广告也有点过了,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戴渊为啥一听陆机招呼就“纳头便拜”?陆机为啥这么卖力替戴渊吆喝?我觉得奥秘可能藏在“东南之遗宝”里。
陆机出身吴郡大族,虽然以文才著称,却是将门之后。他爷爷陆逊,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让刘备不得不白帝城托孤;他爹陆抗,东吴最后的长城,在吴主孙皓诸多昏招下还能扛住西晋一波一波攻势。
巧了,戴渊的爷爷戴烈也是东吴将领,虽然名不见经传,也曾和陆机的族伯陆凯一起领兵,有过同袍之谊,两家不能说有交情,也算友好。
陆戴二人同属东吴旧臣之后,有着天然的纽带联结,不管东吴后期怎么内斗,打断骨头还得连着筋,所以当这两个人凑到一起互通名姓,说起来历,“赫了得,原来是陆大将军后人,小弟硬充老卵,失礼啦,假好呢?”“倷好倷好,弗要紧……”一个扬州人一个苏州人,提及当年故人往事,船下的滔滔江水必然能唤起一些久远的记忆。
于是成就了这个改过自新以后终成正果的故事,一个爱惜人才,一个迷途知返,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大团圆结局收场,完美。
不过太正统了,我的脑洞里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浪荡游侠一身痞气,干着打劫的活儿却指挥若定,神气活现,文士穿着乌衣,斯文儒雅中藏着武将世家的锋锐,两人遥遥相望,文士气定神闲不疾不徐地招降,游侠认出了小时候见过的大哥哥——陆机比他大八岁——跳上船来相见,两人席地而坐,一个举杯相邀,一个提壶痛饮(扬州人痛饮也不会用酒坛子的吧),说起往事不胜唏嘘~多感人的封建社会兄弟情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