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王家有两个孩子,她的周末比上班还要忙碌,上下午各有两场接送两娃儿上下课,中间还要回家准备午饭。她戏言:“我的休息时间没有一分钟是给自己的。”
这种以业余辅导班方式“鸡娃”的家庭,在当今社会已不在少数。父母留给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可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更多的技能傍身,在社会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占有几分优势,父母们又不得不接受这其中的付出和艰辛。
在美国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所著的《不平等的童年》的童年中,把这种被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选用的教育方式称之为“协作培养”。

在“协作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资源的能力等,在今后的就业中会转化成不同的价值加分。
然而,可能绝大多数家庭,并不知道这种“鸡娃”方式也有弊端。作为父母,应该对这些弊端有所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教育的结果更趋向于完美。
1. 无形的竞争
“协作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家庭活动是以每个孩子的活动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如此一来,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在无形中就会存在竞争和敌对。而且孩子参加的活动太多,占用了与家人之间的互动机会,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自然不会特别深厚。
所以,父母要平衡好孩子的业余活动的时间与家人互动间的分配比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不带任何竞争性质的情感交流,如一起出门购物、一起准备晚餐或是共同筹划家庭特别时光等。
父母还可以合理地运用孩子们之间产生的“竞争”关系,并向有利的方向进行转化。比如鼓励在某项活动中有较强优势的孩子还可以做好榜样和助教,来带动其他的孩子一起进步。
2. “无感”的金钱
在金钱方面,“协作培养”模式下的孩子可能对家庭的财务状况比较无感,因为有些父母有意地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来向孩子传递一种经济的优越感。
这就造成孩子有可能会对父母的辛苦缺乏理解,还有可能会在物质方面提出不合理的高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还会产生消极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中讨论、计划和决策中的一员。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花销,当父母出现经济困境时,也不妨对孩子说明实情,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帮助。
3. 无聊的时间
工人阶级或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消磨时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邻居家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踢球,去商店买零食,或是轮流去对方家看电视。他们也从不为怎么打发时间而苦恼。
而“协作培养”模式下的孩子,因为时间的安排都是父母设定好的,这就导致他们可能在没有活动时表现出来无聊的状态。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孩子参与自己的活动时间安排,空闲时可以建议孩子选择阅读、运动等充实脑力和体力。
不可否认,协作培养式的鸡娃,的确能够在提高孩子各项能力方面发挥强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父母,在埋头于孩子们的业余活动时,也要对以上的3个弊端加以重视。
有张有弛,我们的宝贝才能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心存远大抱负理想,也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亲情里的美好与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