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图片是一个美女吧,没错,当然是的,但反过来看,就不忍目睹了,原来这么丑啊。图是同样的一张图,只是我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看法就完全不同了。
读大学的时候学习心理学,当时也有这样类似的图片,只是不用反过来看。那种图像可以看出好几种内容,有时像少妇,有时又像老人,当时也没有想多少。现在,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终于对此又有了新的感触。
其实,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值得商榷的,眼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首先,我们的感官是可以迷惑我们的,就如这张图,感官告诉我们是一个美女,可实际上是一个丑妇,谁真谁假呢?年轻时我经常和朋友调侃:“远看一朵花,近看一块疤”,意思是说一个女孩从远处走来,长发飘飘,步履款款,以为是一个大美女,待走到近处才发现,原来是丑女。感官又欺骗了我们,这次是因为距离的远近造成的。
除了视觉,其它不同的感觉器官也会造成不同的错觉。比如我们经常吃榴莲,嗅觉告诉我们它是臭的,但味觉又告诉我们它是香的,两者反射的结果完全相反。你说它是香的还是臭的呢?
至于说到环肥燕瘦,那是不同历史环境中人们对美丑的主观审美标准不同,和我所说的真实又有所区别了。
其次,你眼见的是全部还是部分?我们总是把“窥一斑而见全豹”当作常识来信任,其实它一直在忽悠我们。我更愿意相信盲人摸象的故事,古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深刻的,有辩证法的味道。
尤其对于历史的认知,你看见的都是统治者想让你看见的“历史”,不愿让你看见的,你就看不见。于是,我们的历史知识是“浇筑”到我们脑中的模版,而不是历史原来的模样。中国古代的史官曾经发挥了真实记录历史的作用,所以,史官都是世袭的,皇帝都干涉不了他对于历史的记录,其中甚至包括皇帝每天宠幸哪一位妃子,都记录在案。史官独立,当权者不能干涉史官的工作,但这并不表示当权者不会对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打击报复,事实是,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史官文化独立恰恰是由无数史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加以捍卫的,最为有名的则是“崔杼弑君”的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弑杀了自己的君主齐庄公,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了齐太史,齐太史的儿子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之,齐太史的弟弟又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最后齐太史的小弟弟接着写“崔杼弑其君”,崔杼终于无奈,只得放弃了。但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情况最终没有能够保持下去,而破坏这一制度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曾经被无数人称赞的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因是在玄武门靠搞兵变上的台,所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在他通过科举制度成功的使“天下英雄入吾扣中”以后,就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史官独立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摧残,首先是对初唐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篡改,随后是把史官纳入了皇帝的管理范畴,最后是规定官方修史,史书的记载与编修归官方负责,民间修史不再允许,自此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被强行纳入“国家主旋律”的指导之下。就如同张正隆在《雪白血红》里面所写的那段:“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个婊子,谁有权有势谁就可以弄她一下!”
最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更是让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不足为信。录音可以剪辑出完全相反的内容,图片可以P成完全不同的人,视频可以编辑出幻觉,文字更是可以轻易转换。
悲观地说,这个世界只有骗子是真的,你的父母都不一定是真的!
我们仿佛就在两个房间里来回穿梭,一个房间是“真”,另一个是“假”,有时甚至互换门牌,让我们真假难辨,雌雄不分。
难怪曹老爷子在百年前就感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才是洞察事物本真的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