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形”但更重“质” 认识人物,知人知面更要知心。老师们改变传统认知,重新解读刘备形象。可从小说的特质入手,以刘备为例,从另一维度来审视该人物。
首先,联系其并不乐观的人生处境:多次被刘表暗算,侥幸存活,一度曾有遁世的念头。因此,解读出他的礼贤下士既是现实之需,更是迫不得已。
此外,老师应注意到,刘备面对奇才诸葛亮,本应立马求贤,然而,他却让徐庶请刘备,并且见面时将自己的多重身份一一报出,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这是最有力的回击与讽刺。可见,刘备的“礼”只是表象。他礼贤下士的背后,其实有一颗高高在上的君主的灵魂。他缺乏实质性的真诚。他的“下马步行”“且休通报”“拱立阶下”,都是刻意而客套的行为。小说正是在这样严重的矛盾与错位中,让刘备的内心世界更丰富,更真实,也更具有审美的张力。
礼的“形”与“质”完全一致时,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这样的解读,合情合理,又很独特。如果王清老师没有多问自己几个“但是”的求实求真的精神,或许就难有这样细微而精彩的发现。我们在备课时也应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