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发表过关于“礼”的一些感想,最多的是“礼=理”的观点。近期学习儒家学说看了一些关于孔子礼学思想的文章,对“礼”有更多的感悟。
孔子关于“礼”的提出。孔子生活的先期时期,虽然“周礼尽在鲁”,但“礼乐崩塌”已成现实,社会纷争动荡。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克己复礼”,努力于恢复和维护周礼的权威,提出或说是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那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他认为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维持稳定,只有恢复夏商周三代之礼,社会才不会乱。这就是孔子礼学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所在,也是儒家学说的主旨所在。
关于“礼”的渊源。礼,最早的本源来自于先人对神的惧怕与崇拜,具有宗教的性质。“礼”有两个属性,首先它是一种“仪式”,礼的形式是通过祭神仪式来表现的;其次它是“礼物”,祭祀所用的“牺牲品”。甲骨文的“礼”,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
由于当时的先人对自然的依赖很强,币对大自然又不甚了解,于是乎就产生了神的观念,对神的崇拜就产生了礼,因此说礼具有宗教性。礼作为当时的人们,甚至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并逐步成为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三代特别到了周的“礼”,其内涵丰富、外延也很广泛,行为礼仪、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都属于“礼”的范畴,“礼”作为一个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可以说它是社会人们的整体世界观。
孔子“礼”的内涵。孔子的“礼”,他的“礼学思想”,出于他所处的已陷入礼崩乐坏的局面,他又力图通过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他在保持周礼原有的形式的基础之上,充实了“仁”的精神内核。“礼”只是外在表现,“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调节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仁”才是个人思想层面的自觉意识,孔子认为人应“立于理”(《论语•泰伯》),他还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从“礼”的形式提炼出“仁”的精神实质,将仁引入礼,仁礼合一,“仁”是“礼”的本源,“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支撑着礼,礼又规范着仁,它们互为补充。这就是孔子礼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