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会做出很多决定,有的是日常小事,有的是工作中的重要事情,也有的是人生中的大事;小事做错了影响心情,大事做错了影响前程、还要付出代价,小事错了可以下次改进,大事错了极少有机会再来一次,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尽可能的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
1.两种思维模式
每一个人都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是感性思维,第二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我们日常的思考模式,也被称为直觉,比如当我们看到下雨的时候马上就知道要打伞,肚子饿了马上就知道该做饭了,要做饭马上就知道需要先去买菜等,已经形成了本能思考;用感性思维思考非常快,基本上不需要时间,对我们也没有什么负担,只是感性思维不适合所有的场景,它只适合日常生活,如果任何事情都用感性思维思考,就会犯很多错,有些事情需要用理性思维来思考。
理性思维是有条理的、结构化的思考,需要调动自己的大脑,结合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学识,来理性分析、谨慎决策,它需要我们有意识的主动思考,需要有经验和知识的沉淀。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有些时候被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意思是说每个人潜意识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的感性思考,简单、快捷、不费精力,而不是系统二的理性思考;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这是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进化中,为了在野外生存而形成的,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已经不需要为生存而担忧了,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并没有转变过来,这种思维不适合用于现在社会常有的复杂事情下的决定。
现代社会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非常复杂,如果不能有意识的调动理性思维来分析,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
我见过一些商人,他们在赚到第一桶金后想继续做点事业,于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拍脑袋的觉得某一个事情可以做,有前景,于是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去做,做到最后才发现这个事情要么赚不到钱,要么市场前景不行,只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钱和时间都投入了不少。
这本质上就是属于最开始做决定的时候,没有调动理性思维来客观分析,以至于犯了很多本可避免的错误。
2.如何运用和规避
理性思维需要刻意练习,有意识的调用。
比如当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靠谱的时候,有的人会跟着直觉走,靠感觉来判断行或不行,而有的人会根据知识理论来对企业做分析,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析企业的企业文化,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再得出结论。
前者用的是感性思维,后者用的是理性思维,相比起来,后者对同一件事情判断的正确率会远远大于前者。
只是要做到这点,第一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启动理性思维而不是靠直觉,第二是我们需要具备对应的知识储备,比如如何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分析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储备,也不具备理性分析的基础。
我们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这种情况,当遇到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用直觉来做判断,多用理性分析,就是在锻炼自己使用理性思维。
启用理性思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有负荷的事情,会让人感觉累、复杂、烦躁,这正是源于人们潜意识里对理性思维对抗拒,对舒适的追求,以及对感性思维的依赖。
因为这是根植于人类思维里面的习性,所以也会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比如在职场上为什么那么多老板喜欢画饼、谈感情、谈梦想,就是不谈钱?因为谈梦想、谈感情、画大饼属于情绪和感情层面的东西,用情绪和感情容易打动你的感性思维,让你的感性思维来凭直觉作出决定,让你对他死心塌地;所以如果你想避免被忽悠,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理性思维来避免。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讨论需求的时候,经常以“我觉得”的角度对某些需求进行判断,并以此和团队成员讨论;然后又会遇到团队成员以“他觉得”的角度来对你进行反驳,最后导致谁也无法说服谁,彼此都认为自己是在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殊不知你们都不是在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都用了感性思维在做思考;感同身受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就如同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货物徒步上下10层楼,你在旁边观察只会知道他很累,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累,除非启动你的理性思维,你亲自去试一试,或者你找出客观的数据,看看他流了多少汗,歇了多少次来证明。
在产品的工作中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做决定需要靠数据,有的时候做决定需要靠大量的用户调研,有的时候做决定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本质上都是鼓励用理性思维来做决定,而不是用感性思维的“我觉得”来做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