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周纪 55
原文: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译文: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背景:这就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斗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步步把整个赵国推向深渊,赵国从此衰败。看完这段材料,分析背后的原因,就能看到赵国战败的原因。
分析:一、赵王被流言洗脑太深,用人不当。秦国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国最怕赵括当做主将,施行反间计。赵王却轻信流言,任用赵括为主将。赵括此人虽然对兵法精通,却没有实战经历,这是赵王用人最大的败笔,即使用,也要先从一个锻炼的岗位做起,一是用来考察用兵能力。二是锻炼带队伍的水平。能力水平如何,是骡子是马拉出溜溜就知道了。
二、父母都反对的人,能做好主帅吗?赵奢对自己的儿子能力了如指掌,从两人的讨论就能看出。赵括对战争用兵态度上不重视,自以为熟读兵法就可以用兵如神。却不知道看得懂和做得到是天壤之别。现在很多人也在说,明白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
赵括的母亲,也从赵括坐上主将之后的细节,看到了赵括的结局。不团结将士,只搞上下级规矩。不施恩部下,只顾自己享受,不联系部队,只顾购买连天美宅。这样的做事,这样的方法,怎么可能带兵打胜仗?
三,管理当中,用人是重中之重。毛主席说,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主帅更是重中之重。长平之战的悲剧就在于赵王用错了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赵王在用人之前:第一,能够仔细的了解情况,从各个方面考擦清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减少用人的失误。第二,用人之前应该测试,通过测试才能更好的判断。
纸上谈兵的赵括,在历史上留下悲剧的一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