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淮安城事
《太平广记》中淮安故事之奸臣吴尧卿见利忘义留骂名

《太平广记》中淮安故事之奸臣吴尧卿见利忘义留骂名

作者: 拉拉藤halalateng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08:42 被阅读3次

    -=读原著=-

    唐吴尧卿家于广陵。初佣之保于逆旅。善书计,因之出入府庭,遂闻于搢绅间。始为盐铁小吏,性敏辩,于事之利病,皆心记能调,悦人耳目。故丞相李蔚以其能,自首任之。高骈因署尧卿知泗州院,兼利国监,寻奏为刺史。制命未行,会军变,复归广陵。顷之,知浙西院,数月而罢。又知扬州院,兼榷粜使。伪朝授尧卿御史大夫。尧卿托附权势,不问贵贱,苟有歧路,纵厮养辈,必敛袵枉以金玉饵之。微以失势,虽素约为之死交,则相对终日,不复与言。趋利背义如此。权贵无不以贿赂交结之。故不离淮泗,僭窃朱紫,尘污官省。三数年间,盗用盐铁钱六十万缗。时王启知两使句务,下尧卿狱,将穷其事,为诸葛殷所保持获全。及城陷,军人识是尧卿者,咸请啗之。毕师铎不许,夜令尧卿以他服而遁。至楚州遇变,为仇人所杀,弃尸衢中。其妻以纸絮苇棺殓之,未及就圹,好事者题其上云:“信物一角,附至阿鼻地狱;请去斜封,送上阎罗王。”时人以为笑端。(出《妖乱志》)

    -=讲故事=-

    唐朝时,有个叫吴尧卿的人,家住在广陵。最初曾受雇于行路途中。此人很有心计。因他经常出入于官府,官场上的人一般都知道他。开始只是个管点儿盐铁事物的小官。但此人敏锐而又很有口才,对于许多事情的利弊都能放在心上并能做很好的调节,使人很高兴。

    丞相李蔚认为他很有能力,便开始启用他。高骈先授他知泗州院兼利国监,不久又奏请皇上任他做刺史。皇上的任命令还未下来,恰逢军变,他只好又回广陵。不久,又知浙西院,数月后罢职,又知扬州院并兼任榷粜使。伪朝廷还授于他御史大夫之职。

    吴尧卿一向依附权势,不讲贵贱,苟且于斜路,即使是奴仆之辈,只要与己有用,也必然是恭敬地以钱财为诱饵去拉拢。对那些稍稍失去权势的人,虽然平时与人家结为生死之交,而到此时即使相对终日,也不再与人家说一句话。见利忘义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而对于权贵,则无不以钱物贿赂而去交结,他因此不离淮泗地方,使官风腐败,三年多时间,竟盗用盐铁钱六十万缗。当时王启主管两使句务,将吴尧卿捉拿下狱,要将此案追究到底,后被诸葛殷所保而未获死罪。

    到了城被攻陷时,军人中认得吴尧卿的,都请求把他吃了,毕师铎不准许,晚上叫他换了衣服逃走。他逃到楚州又遇变乱,被仇人杀掉,弃尸于大道上。

    是他妻子用纸絮苇棺将他入殓,但也未埋入坟墓。好事者在棺上题道:“这就是一个凭证,终于归至无间地狱;让他去请求斜封灵官吧,这次是去找阎王。”当时人都以此为笑谈。

    -= 说文史 =-

    本回故事的主人公,吴尧卿名字起的不错,可是为人确实太势利了。在淮泗间为官,败坏了官风民风,最后惨死在楚州。

    身处乱世,攀附权贵,背靠大树,也许都不能说大恶。但对待失势的人,曾经攀附转身便见利忘义,则是大奸。

    此人战乱中差点被生吃了,而这吃人的军队应该就是黄巢起义军。此前拉拉藤也叨过,古代很多军队有吃人的习惯,而黄巢便是把人肉当干粮的典型代表。

    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最后吴尧卿还是没有善终,甚至留下一个“殓如封角”的笑话。大致意思是说人被包裹的如同信封,打包寄给了阎王。

    这个“殓如封角”还被苏轼引用过。据说司马光死后,程颐想当然将他收殓入棺,使得死者看上去像封角的样子地,苏轼恨他的这种做法奇异荒诞,愤怒地谴责说:“这难道是‘信物一角,附上阎罗大王’吗!”

    关于吴尧卿,还有个民间故事,倒也有趣。

    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佣赁者。役之既久。一日,持一大桃核,可容数升,以献尧卿。尧卿知其异,稍磨之取食。食尽,颇觉轻健。尧卿为吏,贪猥残虐。毕师铎之难,投所居后阁井中死。师铎求得类尧卿者杀之。后有得其故居者,窃知其尸在井中,取而得之。举体皆腐坏,而藏府有成金者。(出《积神录》)

    说的是吴尧卿家里有个老长工,给他打了一辈子工,估计吴尧卿对他不错,这个老长工临走送给他一个数升大的桃核。吴尧卿就把桃核慢慢研磨吃掉了,顿时觉得身轻体健,再也没有生过病。但是他却生了灾,他被农民起义军杀害了,把尸体扔到了井里。过了很多年,有人找到他的故居,把他尸体从井里捞出来,他身体各部分已经烂掉了,五脏却都变成了黄金——这桃核能变肉成金,如果吃了真是要小心点,担心别人图你黄金把你杀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平广记》中淮安故事之奸臣吴尧卿见利忘义留骂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dl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