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把道理讲清楚,孩子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去做。
孩子的天性是按照"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原则去做事,是通过行为来学习,通过感觉来体会道理的,不是按着道理去做事情。周国平话:对于我们成人的世界,所有的理解都包含着误解。
2、认为一切物质条件都准备好了,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物质条件与孩子是否好好学习没有因果联系。促使孩子去学习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即学习本身能给他带来乐趣;第二个因素是学习结果使他快乐;第三个因素就是对父母的感恩。
3、认为什么事也不用孩子做,只要学习就行了。
孩子是人而非机器,作为一个人,他通过兴趣来了解这个世界,通过感受来探索宇宙、生命和人生。
4、专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初生时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小动物。要把孩子培养成人须经历十几年二十几年"人化”教育,需要作为人最基本的教导和正常的精神供氧。
5、认为打骂完孩子只要哄好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骂时的一个恶性"心锚"留在潜意识里,一旦有相同的环境因素触发,便会诱导出他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一一恐惧、焦虑。正所谓: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6、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
孩子听家长的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否则,孩子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极易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要么支配别人,奴役别人;要么被人支配,被人奴役。
7、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没有因果关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若家长越趄代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生存权力、探索世界权力,极易培养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且家长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越重。
8、认为做人的道理等孩子‘懂事'后再教育。
孩子刚出生即是一张白纸,一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形成牢固的价格观和信念时,很难改变。对孩子从小进行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9、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故,批评必须讲究艺术。
10、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关键是如何表扬。对孩子好的真实行为父母给以确认,鼓励和表扬,是建立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关键,会激起孩子更好向上发展。
11、认为学习过度会累坏人,用脑过度会伤身。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工作量是一个心理的量,如果心理上一个尺度超过原先的尺度,就会感到累。人的心理和智商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取决于他的心境,看他怀着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心境去学习。
12、有条件地爱孩子。
卢梭说过: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实际上最终是别人待我的态度。必须把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行为分开。当一个人有条件被爱时,他就会知道爱这个东西是需要交换的,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否则只是一种交换。
13、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
一首马迪.金的诗《如果您能记住》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
14、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然成长。
如果最基本的做人观念,最基本的道理不通过行为在孩子脑海中进行确认,他是沒办法学会的。一旦错误的观念形成很难改变,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接受一个新观念,而是放弃头脑中已形成的旧观念。
15、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输不起。
正因为输不起,才会对孩子苛责批评,结果用爱心辛辛苦苦把孩子推向父母所希望的相反方向,甚至推向了万丈深渊。若没有输不起,少些批评与指责,孩子可能会好很多。
16、用别人孩子的成绩跟自己孩子比。
本意想以此来激励孩子,结果是又一次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让孩子永远记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
卢梭曾说过经典名言:父母费了太多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
一一一 一 一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