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渡者,渡口也,提供渡船以渡江之地也。《论语·微子》云:楚国隐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韦应物《滁州西涧》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贾岛《送李馀及第归蜀》云:“津渡逢清夜,途程尽翠微。”在中国古代,黄河的龙门渡、风陵渡,长江的城陵矶渡、采石矶渡、燕子矶渡,皆为交通要道、军事要塞的著名渡口。扬州的瓜洲渡、扬子津,与对岸镇江的西津渡,亦为中国古代的著名渡口,且因三者位于江海与运河的“十字黄金水道”,连接着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其历史作用越来越超过其他传统津渡(在申城未崛起之前),类似于现代的国际港口。
瓜洲最初是长江入海口的水下暗沙,汉代以后形成沙洲,因形状如瓜而得名瓜洲。晋代以后,瓜洲逐渐形成渔村集镇,又称瓜步、瓜埠、瓜洲浦。《旧唐书·齐浣传》载:“开元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润州北界隔大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所漂损。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埭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患,岁减脚钱数十万,迄今利济焉。”盛唐开元年间,京杭大运河从江都的扬子津向南扩展至江中瓜洲边,注入长江,使得瓜洲自此成为十字黄金水道的汇点,南北漕运与东西盐运的要冲,帆樯如织,迅速发展成江南名镇。天宝年间的鉴真东渡,传说中的贵妃东渡,都是在遣唐使的护送下,从瓜洲出海,远航至东瀛。中唐时期,瓜洲因泥沙淤积而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也即鼎鼎大名的瓜洲渡。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云:“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白居易《长相思》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高蟾《瓜洲夜泊》云:“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书愤》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隋炀帝和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夜月》,亦可计入此处。因为众多诗人的停留与追捧,瓜洲渡被誉为“诗渡瓜洲”。
南宋时期,瓜洲建都巡检营廨,因正居江淮之间,成为东路战争的前线。1161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望海潮》很受感动,尤其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受其蛊惑,悍然出兵南侵,兵分四路。完颜亮原本在和州采石矶渡江,为宋将虞允文所破,水师战船悉数焚毁,遂退至瓜洲渡江,却因限令严苛而激起兵变,死于部属绞杀。明清时期,瓜洲极度繁华,建立了巡检司署、漕运府、都督府等。“宁王之乱”爆发后,正德帝朱厚照非常兴奋,因为可以利用平叛之机,带着刘娘娘下江南游玩,谁知走到京郊涿州,闻报朱宸濠已被王守仁抓获,非常恼火,便让王守仁到金陵献俘,自己继续南下,沿途吃喝玩乐,竟花了一年零四个月。他在扬州大肆搜罗美女,闹得人心不安。他曾避雨于瓜洲渡,夜宿于望江楼。自金陵返回后,再次经过瓜洲渡,北上至淮安清江浦,乘舟捕鱼,不慎落水,从此染疾,回京三个月后驾崩。康熙帝、乾隆帝六次南巡时,皆驻跸于瓜洲,在园林里设有行宫,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枕着江流的声音进入梦乡。这些康熙帝、乾隆帝六次南巡时,皆驻跸于此,在园林里设有行宫,使得瓜洲俨然是“长江第一洲”。康熙末年,瓜洲下游长江涨出新洲,致使长江干江北移,开始南岸淤涨,北岸坍塌,古瓜洲不断坍塌,于1895年全部坍入江中,令人唏嘘。冯梦龙“三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生于古瓜洲渡,纸醉金迷的十字黄金水道,成了杜十娘的人生十字路,而她选择以死证明自己的诚意与真心,悲愤于情字太难参透。当代音乐家刀郎创作的民族歌曲《瓜洲渡》,正是歌咏此事。
扬子津是扬州江都的著名渡口,毗邻大运河与瓜洲渡,与南侧对岸的西津渡齐名,南北对峙,自三国以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扬子津附近有扬子桥,皆为古代景点。元代贡师泰《朱仲文编修还江西赋此》云:“瓜州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此段长江因此称为扬子江,而习惯上统称长江的吴地部分。西汉初期,吴王刘濞建都广陵,造木船,煮海盐,凿运河,运盐茶,被誉为“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隋炀帝大修运河,西至洛阳,北至燕京,南至临安,在原有江河基础上,开掘人工渠连通,大约宽四十步,渠边修筑御道,种植杨柳,因寓意杨广之名也。隋炀帝曾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对此地极有好感,视为“精神故乡”。他多次乘龙舟自洛阳南下至江都,带领萧美娘及数千名宫女,带领近万艘楼船,浩浩荡荡,遮天蔽日,“上钓台,临扬子津,大宴百僚”,临幸于扬子宫。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再次巡幸江都时,被宇文化及所绞杀。杨广和完颜亮两个“花心皇帝”,皆于此被属下大臣缢杀。他俩其实也是令人惊艳的“文学皇帝”,诸多诗文流传千古。杨广《夏日临江》云:“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完颜亮《昭君怨·雪》云:“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老峰峦。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860年后的我,不禁要赋诗一首《扬子津》:“花心正要烟花愈,温柔陷阱是江都。阿广阿亮天真子,海上明月悔当初。”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刑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有很多驾船出海的故事,目的各有不同,出海口不限于镇江、扬州。比如《西游记》里美猴王乘坐木筏出海拜师学艺,《红楼梦》里探春出海远嫁安南、薛宝琴出海游历各国,《三国演义》里孙权派人出海与辽东结盟。《聊斋志异》里的《罗刹海市》,《浮生六记》里的《中山记历》(亦名《海国记》),皆是如此。《水浒传》中,平定江南方腊、梁山军北归时,“混江龙”李俊带领童威、童猛等兄弟,自苏州太仓出海,经过越南,抵达暹罗,远离宋国,自任国王。《镜花缘》中,李敬业与骆宾王发动扬州叛乱,反抗武周王朝,企图恢复李唐王朝,失败被杀。参与叛乱的探花郎唐敖,于兵败后,和林之洋、多九公从岭南循州出海,游历东南亚四十多个国家,见识很多奇异而有趣的风土人情,对女性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出海,是明代初期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皆自金陵龙江出发,在苏州太仓集结,后从福州长乐出海,抵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名为交流,实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最离谱的出海是徐福东渡求药,被弄得扑朔迷离。他两次东渡,应都是从青岛琅琊的渤海湾出海,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最后抵达“平原广泽”,也即九州岛,未找到仙药,只好自立为王,不敢返回中国。由此可见,徐福是历史上的“超级大忽悠”,长生不老药是历史上的“超级大阴谋”,害得“千古一帝”秦始皇三次东巡来寻找,得不到仙药,还突然死在返归的路上,下场极其悲惨。刀郎创作的民族歌曲《罗刹海市》,运用黑色幽默的方法写尽人们对于现实罗刹国的愤懑,却故意不写理想海市国的情形,不愿给人们画大饼,大约现实生活中早已充斥各种令人恶心的“大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