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每次电话回家,听到最多的话是,你说你还不找对象,不结婚,等以后年老了怎么办?
这是纯粹的妈妈式的担心,但我的日子仍旧是读书、上班、写作和吃饭,忙忙碌碌,并不觉得自己很孤单。
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当年我即将研究生毕业时,弟弟捷足先登,大学毕业工作两年便结婚,结婚后一年有余便生娃,于是父母便围着弟弟和弟媳,以及我们家的新生儿——我可爱的小侄子转,而我也乐得他们这么转,在他们无暇顾及我的时间里,我则在遥远的西藏工作着我的工作,生活着我的生活,有时候捧着一本书可以在拉萨河畔的仙足岛上晒上半天太阳,路边是来往呼啸而过的车辆,心中没有丝毫孤单的忧伤。
但,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待到侄子稍长,精力充沛的妈妈便转身看到我这位大龄青年的姑娘,仍旧在她屁股后面打转转,内心的焦灼通过千余里的电话线,都能传递给我:你说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上班,孤单不孤单,多没意思。
大字不识几个的妈妈,把话说得这样文艺,而且是用来批评我,着实让我汗颜。但我孤单吗?夜深人静,我撂下电话后,扪心自问。完全没有觉得。我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两难。生命中,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而生命中最为悲伤的故事,就是别人觉得你孤单。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如果你在外地工作时,遇到了不开心,会不会给家人讲?
是一个很普通的观点题,观点不一。
生命中有一种难,叫做妈妈觉得你好孤单一种观点是当然要讲,一家人之间的联系就是相互牵挂,只有告知他们自己的情况,才能更好的交流,更好的解决问题。而另一种观点是,不要讲,因为一个人在外,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给他们讲的话,他们帮不上忙,还会徒增烦恼和担心,而多数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的父母,没有能力解决。
在这个论题上,我好似没有选择权。从小到大,可能父母就把我培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担心过我的成绩,没有担心过我上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随身携带的包里会常年放着创可贴,当然,多数时候都被用来给别人应急了,或是脚后跟被新鞋子磨破了,或是因为新打开的A4纸把手割伤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长久离家在外的生活,将自己照顾的好好的,其实就是减少父母的担心,所以每次谈话,谈到的都是快乐的事情,而不言悲伤,慢慢的自己在成长,发现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真的像龙应台所讲的:只能望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
吴军老师在《见识》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只有父母成熟起来,只有父母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提供帮助和建议,不然,就会阻隔自己孩子的成长,因为作为父母,过去三十甚至四十五十年的经验,在今天看来,好像已经不那么适合,而逐渐退化的脑力,已经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比如一辈子身处农村的父母,学习操作微信都是那样的艰难,更不用说什么区块链,什么共享经济等。他们考量的,已经和你不在一个层面,比如你是我的孩子,我就应该管你的婚姻,管你的恋爱,管你的一切,其实就是很传统的家的观念深植在脑海之中,对不对?我们无法做评判,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太多观念都是冲突的,而以老少之间的观念对抗最为严重。
但即便是观点对抗多么严重,我也坚持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底线,绝不和父母吵架,绝不和他们红脸,如果不小心惹他们生气了,主动认错的永远是我,你可以叫我妈奴或者爸奴,但我知道在我成长过程中,他们也做了多年的女儿奴。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而世界上所有的人中,唯一对你好而不讲求利益关系的,就是父母,知晓了这层关系,即便视界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很局限,甚至有时候凭借着爱的名义,给我们施压,但初心仍旧是爱我们的,而我们能做的,是在不伤害他们的前提下, 把这份爱放在阳光下,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跟随着子女的成长一起成长。
生命中有一种难,叫做妈妈觉得你好孤单很多人把这样的苦痛,称之为一种修行,如果修行是一种生命中必经的苦痛的话,与家人相处的修行,其实是甜蜜的苦痛。就像《红楼梦》中宝玉面对自己母亲王夫人的爱时,总会觉得有一种束缚和捆绑,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好,但是也是母亲这样毫无顾忌的爱,反而伤及了两个少女的性命,金钏和晴雯的离世,与王夫人疼爱宝玉而作出的过激反应息息相关,但宝玉本可以做些什么,但他没有做,以至于王夫人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给予孩子的爱中的一种负担,最终也是促使宝玉离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身处在沙滩之上,抓起一把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会流失的越快,而如果把海水舀上来,泼在沙滩之上,把沙子打湿,或许就可以握住更多。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是如此,最好的关系不是掌控,而是用一种自洽的方式,通过充分交流这种粘合剂,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温润。
所以,作为儿女,请把心底最温柔的善,留给生养我们的父母,就当是走在人世间这一遭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