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之所以为“症”,是因为它会给内心施加强烈的焦虑和负罪感。
明明知道毕业论文很重要,却迟迟下不了手;明明暑假背了一书包书回去,却一本也没打开;明明明天就最后期限了,ppt还没开始做。这种场景从小跟随我们,让我们陷入不安与焦虑。
也曾暗暗发誓要努力去改变,也曾破釜沉舟决心突破,但是还是没能摆脱拖延的困境。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那可未必噢。
再见,拖延症一、突破心理防线
我们对待工作、任务这类所谓“正经事儿”,不自觉得就会变得严肃起来,要求自己必须出色的完成。这种“完美主义”情节让我们一直停留在思考和搜集阶段。我们时常会担心把事情搞砸了,害怕自己做的不完美老板不满意,而迟迟不敢动手。
但是,相比于不能落地的”完美“,和立马兑现的“还可以”,你觉得哪个更好呢?
很多事情,我们拖着拖着就流产了。越拖越消极,越拖心理越焦虑,不断责备自己的无能。
适当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让自己先做到“完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心理负担便会小很多,我们就更容易去下手。哪怕依然要求完美,那从”完成“上修改,是不是也会容易很多呢?
试着放下“完美主义”的心理防线。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那么没有什么结果会比“不做”更烂了。允许自己从”完成“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那么摆脱拖延症的药方便会相应生效了。
二、对症下药
(1)付费寻求监督(一剂猛药)
寻求对象可以是朋友或者社群。拿写文章来说,你可以找5个朋友监督你每天更新文章,如果1天不更,给他们每人100,总共就是500。白花花的银子,无缘无故流入别人口袋,多么肉疼,如果每天更新,就跟自己赚了500似得,动力是不是会更大?
因为有对付拖延症的需求,这种监督的社群也运应而生。就真有这种专门转对于写文章的社群,每天坚持写1000字,哪天缺席就交钱。资金流入奖金池,奖励给那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平分。
这是一剂猛药,谁都不想跟银子过不去吧。
我的银子,谁也别想动(2)设置deadline
如果事情漫无期限,我们更倾向于拖着明天再做。所以设置一个截止期限,不宜太长。有这个期限在前方报警,哪怕是最后一天赶工,我们更倾向于将它完成。
deadline is 第一生产力(3)复杂任务简化
我们的大脑对于复杂的任务时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就会安于逃避。比如:“我要减肥”,并不知道具体要从哪里开始做,那这个计划很可能会流产。但是,如果换成每天晚上9点,跑步半小时。那么这个可控的小目标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化繁为简(4)单日清单
把你今天准备干的有意义的事情全都写上去。何为有意义?比如写PPT、回邮件、阅读文章,哪怕是叠被子、扫地、倒垃圾也都有意义的事情。而像发呆、睡觉、打豆豆这类就别写了。
如果这一天内,我们做某事做时间久了,实在不想做了,可以拿出清单来对照下,看下哪些可以现在来做,轮换着做。比如,写报告写累了的时候,让你先把报告丢了,去打扫下收拾下房间,是不是很乐意就去做了呢。这里用到的就是”交叉拖延“法。
每完成一项任务就用大笔一挥,划掉。看着清单完成的数量越来越多,成就感逐渐增加,就更有动力征服这一整张清单了。这里可别忽略了简单任务的作用,完成一堆简单任务,为增加成绩感贡献值可是很高的。
单日清单(5)把无聊的和有趣的事捆绑
有些事情并不需要投入很高的注意力,难度在于坚持。拿跑步来说,每天坚持跑步不容易,但是听七八首自己喜爱的歌却十分容易。如果边跑步边听歌,是不是我们就能不知不觉跑完半小时了呢。
困难的事情轻松做(6)消除干扰?这是个误区
有人说关闭QQ、关掉音乐、手机静音,将一切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去做事情。拜托,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个,我们就没有拖延症了。
况且现在QQ、微信、手机这类东西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工作相关了,如果舍弃,工作也会大受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安排时间。比如看到一些不紧急的消息,可以在认真工作半小时后,间歇式处理,每隔半小时,集中处理,就当是工作消遣,可起到放松的作用。
合理安排时间三、写在最后:
掌握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前提是必须克服心理层面的障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结果的不完美,放下思想负担,我们才有勇气前进。接受应该接受的,决定应该决定的事,坦然承受后果。如果不做,就连机会也失去了。
击败拖延症的关键,只有四个字: ”立即行动“。
just do it世界上根本没有浪费时间这回事,你唯一浪费的不过是自己。
——献给重度拖延症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