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
一
随着年纪的增大,有些怕接到家里的电话了。
一个原因是,父母渐老,怕电话里传来他们生病或者发生其他意外的消息。
另一个原因就是怕被催婚。
“××介绍的那个姑娘谈的怎么样了?”
“没谈拢。”
“怎么搞了?”
“……”
“前两天村里某某某结婚了,他那么小都会找媳妇,你怎么愣是找不到?”
“是在找啊,今年肯定要找的。”
“年年说要找,哪年找了吗?跟你般大的,娃子都要上小学了。别人路上碰见我问你家某某说媳妇了没,我们都抬不起头……”
一般说到这里,我就无话可答了。我不愿透露有关相亲的更多细节,也为他们对婚姻的世俗看法而感到无可奈何,也很反感他们做无用的唠叨。有时可能因为内心的急切与不满,他们絮叨的语气也会变得急速而沉重。
有两三次,我都感觉很愧疚。因为我不是挂了我妈的电话,就是把电话举到前面耳朵听不见的地方。她独自唠叨半天,见没有回音也就挂了。
我爸也很操心这事儿,常讲些过时的道理。上次谈起这事还说,属虎的八字和属蛇的相克,你不能找属蛇的……
我不置可否,不认同却也不反驳。我只是坐在那里而已。
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二
作为男性,大多数人都不会与父母保持过度的亲昵,甚至连多余的话语也不愿说。
仔细品咂周围的朋友,甚至长辈,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的那种安然无事的沉默,似乎是一种亘古至今的常态。
我有一位朋友H君。去年过年前说,他准备过年在外面找个小旅社呆一个星期。他说这样可以安静地读几本书。他是武汉本地人,我很好奇,又觉得读书也不在于过年7天,追问之下,他隐约透露了怕被催婚的意思。
H君名副其实要奔四了。去年还是前年他外婆(据说是老江的大学同学),飞到武汉坐镇,敦促他相亲。那段时间他迫于多重压力,也曾想妥协,降低要求,努力频繁的约见姑娘。但终究也没有如愿。
毋庸置疑,他与他的父母和外婆,在他的婚事问题上,肯定有南辕北辙的意见。我的这位朋友很执着,甚至有些顽固。但他很健谈,也没脾气。他与父母的对峙怎样由循循劝导演变为唇枪舌战,外人不知。想必结果肯定没有达成和解,而他又没有发脾气的狠心,所以他只有逃避了,眼不见心不烦嘛。
不过他最终并没有离家,他只是写了一首小诗《我害怕过年》发在了朋友圈。
有时候,逃避可能是最无奈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
白鹿原中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奉父母之命结婚后便离家出走革命,从未与妻子同过房,甚至用拒绝回家抗拒这种违背己愿的婚姻。
他当了一段时间的校长。父亲鹿子霖到学校找过儿子不下十回,劝子回家,掩人口声。面对校长儿子,父亲再也无力举起手来抽出第四个耳光。
后来,爷爷亲自出马到学校请孙子回家住几天。爷爷说:“能想到的话,你爸早都跟你说了,不顶放个屁嘛!既是不顶屁用,我就免了不放屁了。我说不下你,我就求你。”说完他的爷爷就从直背椅上溜下去,扑通一声就跪倒在砖地上了……
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三
确实很残忍,也很无奈。但有什么办法呢?
今年年初看过一首小诗《陌生一种》,很戳人心。
我和我妈并不太熟
她不识字,不说普通话
甚至也不懂英语
她不知道我
在想什么,想做什么
(重来一遍也一样)
我和我妈并不太熟
她摆到桌面上的
是一堆沉默的坚果
我要敲开,吃光她的果仁
但破碎之后,并无一物
荐诗语中有两段写的好:
“当一个母亲和儿子之间无话可说的时候,一把坚果意味着什么呢?对母亲来讲,这或许是一种亲情的表达,对孩子来说,他足够敏感地体会到这种表达,也努力地去接受它,要敲开坚果,吃掉果仁,但费尽力气打开之后,却空无一物,这是一种想要接受的落空…”
“即便想要接受,打开却发现亲情的实质是虚空,那么就是说,‘沉默的坚果’意味着难以消除和逾越的隔阂…”
其实,因为生长时代与环境的天壤之别,我们与父母大都各有一套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可能水火不容,谁也改变不了谁,但谁也不愿妥协。
所以分歧在所难免。而争执是不会有结果的,就像我爸和我妈,吵了一辈子,到头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有时候,我认为不屑于理论的小事情,他们依旧可以争论的唾沫横飞。有些在我看来不用质疑的道理,到了他们那里却不起丝毫作用。
所以我不常争论,也不善于争论。
表面上看,没有波澜的湖水平静无险,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隔阂却已悄然形成并像黑夜一样沉重,它让人产生窒息的感觉。
而所有的隔阂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中累积而成的。它从一张纸变成了一座山。
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四
也有朋友认为,事情不至于这样糟糕。
“如果你妈妈在电话里唠叨或责怪你还没找到对象,她说的好多道理你又不认同,又没办法说服他们。你会怎么做?”我问一个女性朋友L。
她说开始她会心平气和的与父母理论,讲道理,如果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她就会撂下一句狠话,“不结婚了。”我把这归类于自残式的威胁。
这种威胁也是很有效的。看过一个段子很有意思:
大致意思是说一个女儿考试成绩太差怕挨打不敢直言告诉父母,就想了一个主意,以坚决的态度告诉他的父亲说,她爱上了一个和他一样大的男人,并且准备和那个男人到森林里去过幸福生活,哪怕野果充饥,兽皮遮体,她也心甘情愿……结果父母慌了神,在一番软词硬语的轮番攻击后,她说考试不及格,结果,父母喜极而泣,反而好言安慰。
另一个朋友H姑娘对这个问题,有不尽相同的回答。
“我会仔细的分析,分析这样做或不这样做的利弊,并且积极的与他们讨论沟通…”这位马上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的姑娘回答的非常成熟。
其实,这是比较满意的答案。虽然是我不太相信的答案。
因为H姑娘自己承认,她的爸妈是管不了她的。“我只要发脾气,我爸妈不敢不听我的。而且我不理他们,他们就主动找我妥协。”其实,我觉得她做的应该比说的要好。
之所以她能回答的这么克制,可能是对问题中那种隐于静水下的旋涡的汹涌程度理解的不足。
不过,这答案确实给我很大启发,有瞬间被救赎的感觉。就是当你与父母发生难以化解的分歧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积极与沟通缺一不可,但积极有时候比沟通更重要。
因为很多沟通是无效的。而积极却是一种态度。
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五
朋友们有没这样的感受,特别是男性朋友。在面对父母嘘寒问暖的时候,我们却只会回以下面这些简单的不带情感的词句:
我很好
工作还行
不用操心
……
成年以后,我们在不断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同样也在重新认识父母。而父母也迫切希望更深入了解长大后焕然一新的子女,他/她学了什么?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又厌恶什么?父母小心翼翼的像孩子一样跟我们交流,而我们却沉默了,甚至连被动的问答式的交流也老不情愿。我们开始有了秘密。
父母原本想转弯抹角了解子女的生活状态,并窥探子女的心思,而子女却关上了那扇大门,拒父母于千里之外。
即便如此,我们反而依然会在心里埋怨父母不懂我心,不了解自己。也许我们埋怨父母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许也认为自己的想法比父母更高明,所以不屑于与他们讨论一些工作的细节、同事间的关系,或生活的波折、情感的变化。也许是基于不想让对方担心的考虑,在面对面交谈或电话中,我们惜字如金,总以好言敷衍了事。事实上,又何尝不是我们不给他们了解的机会?不给他们沟通的机会?
“你应该积极的让你的父母知道你的状态,你的想法,不然他们什么也帮不上你,只会干着急。”朋友这样说。
这话很有道理。但这是一位女生说的。在这方面,女儿确实可以做的很好,她们可以和妈妈无话不谈,甚至讨论男朋友的隐私,也可以和爸爸拉家常,甚至勾肩搭背,她们是父母的贴心袄。因为她们是女生。
她们可以和父母保持亲密无间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可以更容易的相互妥协。
你挂过你妈的电话吗六
当然,婚姻问题只是我们跟父母存在分歧的一个方面。还有工作问题,为人处世问题,婆媳问题,育儿问题,等等,要在每件人生大事上与父母长辈达成某种共识,并不现实。
那么,当分歧和争执难以避免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讲理?争吵?逃避?或者威胁?
还要澄清的是,这里的分歧与争执,不是淘气小孩与家长的吵闹,也不是叛逆或愚昧少年与父母的对峙,而是那种不能简单的以对或错划分阵营的争议。
这时候,沟通基本失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再积极,主动再主动的去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相信虔诚的力量。
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案适合所有人。不过,也没有人愿意让父母和自己身陷于相同的孤独的汪洋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