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能显法师介绍《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
采访项永森老人
项廷珍墨迹
一百年前,瑞安城里曾有这样一位秀才,他考中秀才的成绩是最好的,称为“禀生”,他能文章,善诗赋,尤其擅长书法,习魏碑造诣精深,中年后名声大振乡里。
维新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斑驳的色彩,一批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位吃皇粮的秀才痛恨科举,推行新政。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梁启超,拥护除旧布新的热潮。回乡后,他参与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
在书法上,他与孙诒泽互相学习,交流观摩。瑞安人称孙诒泽的作品是“藏拙于巧”,而他的风格是“藏巧于拙”,两人书法尤得古趣,各有千秋。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群体的崛起。
他就是与池志徵、孙诒泽、许苞三人齐名,被称为“浙南四支笔”之一的项廷珍。
从仙岩圣寿禅寺的一块石碑讲起
冬日午后,记者一行从市区出发,经过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仙岩的圣寿禅寺。
游人颇多。从寺院到梅雨潭的这条山路上,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不时有游人的嬉笑声从红的枫树、黄的银杏,和那些不知名的绿树红花间传来,也有年少的孩子在背诵朱自清先生写过的那篇《绿》……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重。在山林之间,还有驻足停留观摩摩崖石刻的游人,他们指指点点,与同游的人相互“认字”,从风景中回味前人曾经流连忘返的风景。这些石刻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辨,几百年前的先人也同我们一样,情寄家乡的山水之间吗?
圣寿禅寺俗称仙岩寺,现任住持释能显法师说:“大罗山上的石刻作品很多,单从仙岩寺到梅雨潭的路上,便可见唐宋明清的石刻与石碑,时间跨度很大,多是当时温州一带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立于天王殿前的《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一行来到了天王殿,前面是数10米见方的放生池,在放生池的东北首,就是《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的石碑,石碑约2米多高,1米多宽。“这块石碑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项骧撰、项廷珍所书,全文748字,经常有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前来拓碑研习。”释能显法师说。
这块石碑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撰文的项骧,与书家项廷珍有什么关系?项廷珍的书法有什么引人之处?在经过70多年的时光后,还令世人对它如此珍爱呢?
项廷珍儿子的一番话道破天机
有意思的是,有一位与《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石碑年纪仿佛的“同龄人”,他在1936年出生,正与这块石碑“同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石碑书写者项廷珍的第四子项开模。
“我有三位哥哥,一位姐姐,我最小。除了姐姐年岁已高,三位哥哥都已过世了。”项开模讲起了自己的身世,还拿出《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的拓文,展示给记者看。
项开模介绍,以前仙岩寺的山门外是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成了村民堆积垃圾的场所。时间一久,淤秽填塞,游人都认为这是美景中的不足。
当时,仙岩寺的释显寿和尚不辞辛劳,为解决此事,奔走于沪、宁等地,向大家集资除淤。几年间,他不负众望,除淤秽后,僧众又挖土为池,引来了大罗山的三潭之水,养鱼其中,成为乐园,又是一景。
放生池建好后,上海商界名人王一亭(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赐池名为“佛陀池”,并请项骧(字传臣,号微尘,有“洋状元”之称誉,授职编修。民国政要,抗战爆发,在瑞安参加抗敌后援会)撰文,书法家项廷珍书写石碑。当时,这几位名家一起参与,共同合作,传为佳话,轰动一时。
“释显寿和尚行募、除淤、凿池的事感动了大家。项骧先生与父亲是好友,也欣然应允了制碑纪念。碑文的内容记载了仙岩圣寿禅寺的历史,及项骧先生当时的心境,很具历史纪念价值。”项开模说。
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得馈赠
1913年5月29日,进步党在北京成立。这是以立宪派为主体的民族政党。1912年春,临时政府北迁后,袁世凯积极倡导民主共和。他在扩充北洋军武装实力的同时,又极力从政治上推进议会政治发展,组成拥袁政党,以应付图谋造反的革命党。
“当时列强侵凌,国势日危。先父接受革命思想,为主反对科举,提倡新学,寻求富国强民之本。三十岁赴日本攻读法政深造,结识了梁启超先生,加入进步党,从事进步活动。”这段文字出自项廷珍第二子项开棪的文章《记先父项廷珍生平及书法艺术》的文章中。
日前,记者来到玉海文化研究会荣誉会员项永森的寓所。这位92岁的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这篇文章。在项永森收藏的《瑞安南堤项氏宗谱》中注明,项廷珍为项氏第三十三世孙。
项开模说:“父亲在日本留学时结识梁启超先生,他与梁启超的关系密切,书信来往也很多。梁启超赠父亲精制的铜墨壶、铜尺,上面都镌刻着‘进步党’字样,铜墨壶与铜尺上的字系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康有为的手笔,十分珍贵,后遗失。”
项永森老人说,进步党的政纲是:“一、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二、尊重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三、顺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
“在我记事时记,铜墨壶与铜尺就不见了踪影,我只见过父亲使用过的大墨盘。”项开模回忆说。
事实上,在项开模的家里已没有父亲留传下来的物件和书法作品。项开棪在另一篇文章《缅怀先父项廷珍诞辰一百十周年》中也说:“先父乃书法名家,而家竟无存片纸书法,能不悲乎!”
可以想象那个动荡的年代,经济上的衰退,制度上的变革,文化正需要适时更新。30多岁的项廷珍留学日本,阅读了西方的书籍,吸取了西方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形成他维新的思想体系。
项廷珍结识梁启超之后,又加入了进步党。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对进一步扩大变法维新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历史的记载是如此匮乏,当我们去寻找当年的事迹时,太多的事都如梁启超赠送给项廷珍的那把铜墨壶、铜尺一样,或者遗失殆尽,或者所剩不多。
阅读背景
项廷珍(1879—1958),字子贞,又名熙铨,家居瑞安市区南门西麓巷,系清末禀生。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在日期间结识梁启超,梁介绍其加入进步党,回乡后提倡新学,劝剪辫,戒缠足。辛亥革命后,温州军政府派他等6人返瑞组织新政权,由项廷珍负责教育事项。
因推行新政得罪豪门贵族,愤而辞职,即从乡前辈蔡怡仲习书法,与孙诒泽等人互相切磋技艺,书艺大进。
平时临碑甚多,擅长魏书,造诣颇高,字体遒劲雄伟。现存的碑刻《瑞安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就出于他的手笔。
(记者林 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