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四绝才人”郑剑西:琴棋书画无学不精(上)

【玉海名家】“四绝才人”郑剑西:琴棋书画无学不精(上)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5 被阅读0次

      郑剑西书法

      郑剑西著的《二黄寻声谱》

      郑剑西所著的《二黄寻声谱》续集

      20世纪40年代以前,郑剑西是闻名遐迩的文化界巨擘,时人称其为“四绝才人”。所谓的“四绝”,是指诗、书、画、琴艺。“才人”这个词原是南戏时代对书会中演艺人员的称呼,郑剑西是京剧界名流,“才人”自是最恰当的称谓。

      俞大文先生誉郑剑西为“风度潇洒,有才气”,称他是“著名的琴师、围棋能手、书画家、诗人。”

      温州市戏曲研究专家沈不沉曾撰文介绍,郑剑西对京剧曲谱的记录和研究方面堪称“独占鳌头”,他是中国最早用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的人。1928年,郑剑西出版的首部京剧曲谱《二黄寻声谱》,记录了当时走红艺坛巨子的唱腔。

      琴棋书画皆精的大才子

      本报上一期《瑞安书家》刊登《杨绍廉:善书法,有鞭辟入里之妙》后,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陈之川先生专门找到记者谈起了杨绍廉。在他热情的言语里,有一份对瑞安历史特别的感情。交谈中,我们说起了瑞安的“四绝才人”郑剑西。陈之川说,“余振棠先生对郑剑西有研究。”

      于是,记者又找到了余振棠先生。当天,余振棠先生刚刚做了牙科小手术,说话还不很利落。他回忆,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看过郑剑西的演出。

      “那是1949年下半年,瑞中学生会在戏院举行文艺晚会,特聘郑剑西为全校师生表演京胡独奏节目。我在台下也看不大清楚他的面孔。从节目单上,得知这个节目叫《到春来》。多美的名字!不知道‘到春来’是一个现成的京胡曲牌,还是郑剑西特地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谱的心声。”

      事实上,提起郑剑西的名字,最能让人联想起来的是“京剧和琴艺”。那么,大家为什么称其为“四绝才人”,除了“京剧和琴艺”,郑剑西还在哪些方面有特殊的才艺呢?

      在耆宿俞大文先生的《瑞安近百年的文人简介》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郑剑西的文字描写,其中说:“少时聪颖,风度潇洒,有才气,对于古典文学造诣深邃。擅长琴棋书画,是著名的琴师,是围棋能手,是书画家,又是诗人,时人称他为才子。”

      俞大文先生又名俞有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诗词学会会员,出版的作品《俞大文诗文翰墨选》。俞大文先生在世时,是瑞安有名望有学问的人。他在《瑞安近百年的文人简介》中介绍郑剑西,“新中国建立前后曾为梅兰芳操琴,又闻剧坛;曾为荀慧生编导过《丹青行》、《鱼藻宫》、《香罗带》等剧,声望卓著。”

      不仅仅是位琴师

      除了俞大文先生介绍,还有一位郑剑西的学生上青先生的回忆文章《忆郑剑西先生》,也写得十分翔实。当时,上青先生受教于郑剑西,和“一伙追求艺术的青年,亲聆他的教授。”

      文章称,郑剑西的“琴世精湛,实践丰富,却不只是个琴师。”

      他认为,即使操得一手好琴,但绝不是职业性的琴师,现将他束缚在这个不恰当的“职称”上,真使人有不胜遗憾之感。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剑老无一不精,即以戏曲一门而论,唱做俱绝,昆乱不挡,又奚止琴艺一端而已哉!”上青先生对当时给郑剑西的头衔为“京剧琴师”,为之愕然。

      上青先生回忆,在郑剑西的老家里,“师母拿出一件丝棉长袍,叫我们看看袍子右襟上的纽瓣、纽扣。当看到这些破破烂烂、零零落落的扣子,我们为之粲然。”

      袍子上的纽瓣和纽扣都破烂、零落了,这是什么意思?

      郑剑西告诉他们说,这是他当年学琴时那种勤学苦练的见证。

      “我当年作小京官,忙得要死,哪有工夫练琴?就在上下班时,一边哼琴谱,一边把手指在袍子的纽扣上弹拔,都破碎了。”

      名琴毁于一场大火

      郑剑西日不离手的京胡,内行人都称“难拉”。他笑笑说,“这算什么,我失掉的那把琴,连内行人也不易对付,非有深厚腕力拉不动,就是勉强拉了,也奏不出优美的琴音。”

      当年,郑剑西曾在西安当差使。一次火灾,把整座衙门都烧掉了,他个人的东西也化为灰烬。郑剑西说:“我惟一惋惜的是我那把相伴半生的京胡和烈火同归于尽了。”

      这把“同归于尽”京胡是他的老师陈彦衡赠给郑剑西的。

      陈彦衡老先生是四川人,清翰林出身,是谭鑫培的私房琴师,是创造谭派唱腔的协助设计人。陈彦衡精研京胡,驰誉全国,生平不轻易收徒。郑剑西拜在其门下,勤学苦练,终于学到了老师的精湛琴艺。

      有一次,“万人空巷看梅郎”的梅兰芳有演出,恰恰他的私房琴师因故不能登台,就求助于陈彦衡。陈彦衡便推荐郑剑西为梅兰芳操琴,于是一鸣惊人,深得梅兰芳的赏识。

      “老师精于琴艺,一生之中只物色到两把得心应手的胡琴,是一般拉琴的人无法操持的精品。”对于这把毁于大火的名琴,郑剑西很是惋惜。

      首次用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

      郑剑西的京胡在陈彦衡的指导下,改弦更张,从定弦下工夫。苦学苦练,手指重茧甚至出血,而不休息。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温州五马街中央大戏院从上海聘来一位青衣女角,嗓音极好。当时郑剑西从外地回乡路过温州,为戏院老板所悉,便请他为该演员压轴大戏《玉堂春》操琴。唱完“起解”一折以后接着是“三堂会审”了,唱的大段西皮慢板,凭他的高超琴艺的托腔,把苏三如泣如诉的唱腔发挥到极致。

      正在这最紧凑的时候,突听“嘣”的一声,二根琴弦断了一根。台上、台下都为之骇然。眼看着戏要演不下去了,但郑剑西安如泰山纹丝不动,用这剩下的一根弦,拉了大过门,示意演员继续唱下去。就这样,凭他的妙手用一根弦把整出“三堂会审”唱完,博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除了拉琴之外,郑剑西还曾在北京登台演出。他在《空城计》中饰孔明,《定军山》饰黄忠,观众极为赞赏,满载盛誉。他患有高度近视,特别是夜晚,几乎失明。他之登台,则听鼓板的起落,琴声的节奏,台步协调,井然有序。

      定弦学定后,乃攻工谱。他著《二黄寻声谱》二集,内容关于生、旦、净、丑、唱、笑、哭、白以及演员身段,胡琴演奏等,非常详尽。学京剧者,奉为津梁。

      1928年,大东书局出版他的首部京剧曲谱《二黄寻声谱》,内容都是当时走红艺坛巨子的唱腔,受到广大戏迷的欢迎。本书封面为“小丁”之父丁悚之作,题签者蜇厂。书内有闻妙香室郑剑西小影,后页有刘豁公题词:“手理丝桐寻板眼,舌翻珠玉辨团尖;分明不是人间曲,一字何辞报一缣。”

      序言有三:温州郭嗽霞、阳湖吴我尊、武进刘渊士,后又有郑剑西自序。业内人士认为他此举发前人之所未发,功莫大焉。次年他又集中精力精心校勘,1932年12月出版了《二黄寻声谱》的续集。

      阅读背景

      郑剑西(190l—1958),名闳达,以字行。住市区所坦街。父郑小谷为清贡生,早逝。郑剑西少年时在瑞中读书与周予同同班同学。1915年12月在旧制瑞安中学毕业后,先担任小学教师及家庭教师,后去北京谋职,从陈彦衡学习京胡,结识梅兰芳等京剧名家。由于他天赋高,悟性极好,颇有“胜蓝”之誉。

      1928年,曾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秘书,抗日战争期间息影家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梅兰芳邀介任上海戏剧改进会创作室编导。

      1958年病逝于上海。《温州市志》、《瑞安市志》均有传。

      (记者林 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四绝才人”郑剑西:琴棋书画无学不精(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u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