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舌尖上的中国之花糕的脚步(原创)

舌尖上的中国之花糕的脚步(原创)

作者: 大米饭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5-25 20:21 被阅读0次

正值五一假期的第二天一大早,大多数上班族还在享受被窝的柔软,曾杰就悄悄的下了床。因为五岁的儿子昨天说,想吃奶奶家的香豆腐。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作为父亲的曾杰决定自己试一试。

曾杰的儿子所说的香豆腐,是曾杰老家湖北荆州的传统特色菜,传统的名称有荆州鱼糕、百合糕,而在荆州当地,都统一称作花糕。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经过荆州时,因路途劳累,娥皇染疾喉咙肿痛,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善良的女英结合当地一渔民的指导,融入自己的厨艺,用鱼、肉、莲子粉等蒸成鱼糕,娥皇吃后,病情迅速好转,舜帝闻之,对鱼糕大加赞赏。鱼糕因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直至现在,花糕一直是当地红白喜事、待友宴客时餐桌上的头菜(指第一道菜,作者注)。

准备工作其实从昨天听到儿子的那句话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曾杰意识到任务确实很艰巨。因为一般只有专门的厨师才会做这道菜。

曾杰在脑子里不停搜寻着从小到大在村里参加喜宴的记忆:谁家有喜事了,流水席请客2-3天。第一天东家就要将专职的民间主厨请到家中,组织家族中的老少媳妇形成厨房组织,大家分工明确按照主厨的安排各就各位,而花糕无疑是体现主厨手艺的关键菜品。而曾杰每次看见的,是蒸花糕的蒸笼里呼呼冒出的热气;闻见的,是让人垂涎的一种鱼肉混杂却又不知是鱼是肉的复杂、难忘的香味。

唯一能搜寻到的一次近距离接触还是来源于母亲。记得有一次春节前,母亲准备好草鱼、肥肉、鸡蛋、淀粉,带着他一起到村里的大厨家中,还遇到很多其他的母亲,他们要请大厨为他们精心制作过年团圆饭以及宴客时餐桌上的头菜,那天一直等到很晚,他品尝了新鲜出炉的白嫩的带着黄皮的花糕。

曾杰给母亲打电话向母亲询问了一些细节,上网查了热心网友们制作的配方和步骤,列好了第二天需要采购的食材清单,并简单记录了制作的流程。这是他第一次想到要自己做一次花糕,曾杰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出家乡的味道。

七点的湖北路菜市场已经非常热闹。曾杰首先来到卖鱼的摊位前挑选制作花糕最重要的食材——鱼。草鱼青鱼是上选,六斤以上最好。但是鱼摊上最大的草鱼只有三斤多——在洛阳这座北方城市,要找到满足要求的草鱼有些难度。曾杰注意到鱼缸里有重量较大的白鲢鱼,于是买了一条大白鲢,六斤九两,足够在自家做一次鱼糕。根据家里的材料情况,曾杰还采购了一斤白肥肉。

处理鱼是制作花糕过程中最最费时费力费心的。作为一个家庭厨师,难度当然更大,曾杰从7点半开始,将鱼洗净,去头、除去脊椎和肋部的大刺和鱼皮,将上下两片鱼肉分别切成大致均等的四段,再将每块鱼肉去皮后露出的鱼背与鱼腹之间的红色鱼肉一一去除,将八片白白的鱼肉切丝,这时已经接近9点,但是鱼的准备还没有结束,曾杰又用了大约半小时将鱼丝剁成鱼茸,放进盘里待用。

接下来,曾杰又将一斤肥肉剁成鱼茸,准备好一碗生姜水(约500克),准备葱白末、玉米淀粉(约250克)。最后,将10个鸡蛋的蛋清蛋黄分别打在两个碗中。将蛋清用筷子打匀,倒入装有鱼茸的盆中搅匀,加入生姜水,搅匀后加葱、淀粉、肥肉茸和食盐(约50克),用筷子沿顺时针方向搅拌,所有食材在搅拌过程中变成白色,犹如发酵一样产生泡沫,用手捏取一小块放入清水中,食材浮于水面后,曾杰请妻子备好蒸笼,加入开水,在篦子上放上一块干净的湿白布,将搅匀的食材倒入蒸笼里,盖好笼盖,大火蒸30分钟后,将前面剩下的蛋黄搅匀,倒入蒸笼里的鱼糕之上,3分钟后关火,鱼糕制作完成。

而首次制作如此复杂的鱼糕,虽然已经闻到似曾相识的味道,但曾杰并没有把握将家乡的鱼糕做好。他小心翼翼的将鱼糕取出放在儿子的圆凳子上,看着像蛋糕一样圆圆的有着诱人的深黄与柔白的花糕,他没有急于品尝。他想到了儿子,他希望5岁的儿子能给他的花糕处女作一个评断。

儿子出生在洛阳,三岁时在荆州的奶奶家住过半年,其余时间每年陪父母到奶奶家一次,只能停留5天左右。但是自从一岁多第一次在奶奶家品尝到花糕,就被这特殊的“香豆腐”的味道所吸引,以后每次回湖北,奶奶都会为他准备着特殊的“香豆腐”。

儿子已经看到了曾杰取出花糕的全过程,早已瞪大眼睛盯着这块散着肉香的香豆腐。曾杰用刀切下一小块放在嘴边碰了一下,送到儿子嘴里。儿子嚼了几下,跑向厨房大喊:“妈妈,爸爸做好香豆腐了,就是奶奶家的香豆腐!”

四个小时没有白费,曾杰凭着记忆和用心,第一次尝试,成功的完成了老家的头菜——花糕。儿子的雀跃是他心里最大的满足,他又想起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找大厨做花糕的情景……

从遥远的湖北荆州到这个北方城市洛阳,曾杰似乎早已习惯了异乡的生活。生活在变,习惯在变,不变的是家乡传承的已经刻入基因的味蕾。时间的积累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儿子的几句话,就会让人不顾一切的回忆、创造、品味故乡的味道。

伴随着整个世界迁徙的脚步越来越快,地域的习惯差异正在缩小。今天,荆州的传统花糕已经随着曾杰的脚步迁徙到洛阳,曾杰家族的味蕾传承或许将为花糕在洛阳生根发芽带来希望;而一个个曾杰以及他们的后代,用他们迁徙的脚步,完成了或正在完成着他们味蕾的传承和迁徙……

相关文章

  • 舌尖上的中国之花糕的脚步(原创)

    正值五一假期的第二天一大早,大多数上班族还在享受被窝的柔软,曾杰就悄悄的下了床。因为五岁的儿子昨天说,想吃奶奶家的...

  • 舌尖上的中国-脚步(节选)

    幸亏有其他的海获--白蟹和青蟹。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50公斤海获,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10个小时内,这些...

  • 《舌尖上的中国》之默片年代

    《舌尖上的中国》之默片年代 《舌尖上的中国》 一幅幅彩色画面 煎 炒 烹 炸 炖 美女翩翩起舞,秀色可餐 母亲曾是...

  • 舌尖上的中秋,盘点被遗忘的中秋美食

    No1. 舌尖上的中秋之“桂花糕” 八月十五桂花香。 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 桂花这么香,...

  • 《舌尖上的中国》

    注: 这篇报道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它获得了编辑们不错的评价,也得以变成铅字出版,但尚未大量印刷,已经印出的一部分...

  • 舌尖上的中国

    你在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挖过松茸吗?背着竹筐,穿越浓密的森林,鸟语花香,满地山珍,即使只那么走走,也觉得心旷神怡;...

  • 舌尖上的中国

    正在看。 第一集讲了《器》,还挺不讨喜的,但是介绍民间的种种器物也是央视的责任所在。那个连环灶真是惊艳。泡菜缸会发...

  • 舌尖上的中国

    腊肉、那份浓浓的乡愁与情怀 一种食物、是一种思绪、也是一种情感。 特别对于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很多食物不仅仅成为舌...

  • 舌尖上的中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是在历史的沉淀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忘茶清香,墨芬芳,除去此等意境之美,“民以...

  •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大地,地大物博,各地美食佳肴,数不胜数。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舌尖上的中国之花糕的脚步(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yu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