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教育”就是上施下效,养子使作善。养子使作善,除了我们的上所施之外,还有行为改变技术。这种技术旨在通过学习来改变行为。运用行为与行为后果之间建立的联系,来建立与增进良好行为,矫正和根除不适当行为。也就是塑造良好行为,改善不良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以反应性及操作性制约学习为主要理论依据。反应性制约治疗分为积极制约和消极制约。积极制约是让个体偏差行为与积极情绪配合方式来唤醒愉快行为的养成。如我们对学生采用的小红花、小奖贴等积极奖励措施,就属于这一种。而使刺激成为制约的惩罚物,来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便形成消极或厌恶制约法。如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冷漠孤立便属于此种方法。
文中通过揖驴的故事,将鞠躬与鞭打建立链接,通过同时刺激,从而以鞠躬代替鞭打,引起同样的行为改变,让驴子见到鞠躬就惊惧暴跳。这种古典制约学习或反应性制约学习来源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的消化实验。他将铃声与牛肉同时作用于狗,从而建立铃声与狗分泌唾液的联系,借助这种制约反应的原理,来矫治各类恐惧症或焦虑症。
华生和雷纳的“制约情绪反应”,让我们看到恐惧性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而琼斯利用这种情绪制约原理所做的反制约实验,将一个害怕动物的男孩与他最喜欢的食物建立联系,从而消除他对动物的恐惧,奠定了行为治疗的基础。
行为学者把先前刺激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反应性行为。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爱恨都属于这类反应。由结果引发的生命体自身所产生的反应,即操作性反应。可以利用此原理,透过制约的历程来从事行为的改变或治疗,我们称之为反应性制约取向的行为治疗。
临江之麋的故事则告诉我们,美味—麋鹿与鞭打的结果想联系,垂涎欲滴逐渐消失,家犬与麋鹿和平相处下来。这种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被称为操作制约学习。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典型的例子。斯金纳的白鼠实验,及压杠杆儿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的满足后果所控制。这种给予正增强的手段。或者是说拿掉厌恶刺激的策略。都可以称之为操作性制约行为。
不论是反应性行为,还是操作性行为,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起来,都可以作为很好地教育行为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