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在4月23世界读书日的演讲里,说到了《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这本书,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被里面的观点和方法震动了一下,下单买来,晚上看完,觉得有收获。
择其一二点。
一、关注长处和好的方面就可以消除黑暗。
作者是个咨询师,因为孩子的事情前来咨询的父母,讲的大多是孩子的短处,缺点,问题以及行为异常,要想制止他们的那种气势如虹,像机关枪一样不断发射出来的牢骚,实在是相当困难。
即便如此,作者还想问前来咨询的父母,那么孩子的长处是什么?遇到这种始料未及的问题,父母们都一时哑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长处?
原来这些父母往往只会关注孩子的短处缺点和问题行为。
这样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希望别人能够理解养育孩子,究竟有多么辛苦。
想说的:“我拼命养育孩子,但是这孩子却如此不争气!”
只能这样看待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不可能好,而且孩子还会通过一些父母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来吸引其他们的关注。也就是父母特别反感的行为。
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就像是黑暗。
黑暗并不是作为实体而存在,所以也就不能像对待具体事务那样去消除它。但是父母却总是关注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并试图通过批评来进行纠正。
只要一味的关注短处或者缺点,事态就不会有任何变化,黑暗无法移走也不能消除,那该怎么办呢?
投以光明就可以。
如果投以光明黑暗就会消失。不要看短处,要看长处,或者把看似短处的地方当作长处来看待。
另外,在看孩子行为好的一面时,尽量不去关注其行为的不当之处。这样一来黑暗就会渐渐消失了。
二、不要命令,要礼貌的跟孩子说话,从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存在,并心怀尊重的与之交流,亲子关系也一定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为此作者给了父母两条建议,首先是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父母认为不怎么严重的话,孩子听了之后很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一边说着狠话一边再跟孩子说谢谢,这就好比是一边扬起灰尘,一边在使劲的转动空气净化器。
只要不说伤害孩子的话,孩子就会精神起来。
其次是关于说话的方式,建议父母们要礼貌的跟孩子说话。这并不是说必须一直给孩子讲客套话,但拜托孩子们干什么事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有礼貌的拜托孩子。例如,不要用命令式的口气说,“快去……”,而是使用询问句或者假设句,例如可以说成“你能为我做……吗?”或者“你要是能做什么什么的话,那我就太高兴了!”多数情况下,听了这中带有拜托语气的话,孩子们会高兴的答应。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以上两点, 并且能够体会到从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孩子来说,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正因为有了这种安心感,才能下定决心去努力,去面对一切。
(微信号sunxupinglawy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