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你有没有经常感到压力?有没有经常感到心烦意燥?
有时太忙碌了,然后会焦虑。我们经常出去旅行,我们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男男女女,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人“看心”。
当你焦虑不安时,或许每天花点时间进行冥想可以帮助你。
冥想时间可以不用太长,每天或者在醒来时,或者在通勤路上,或者在睡前,闭上眼睛几分钟、几十分钟,好好想想自己一天中做的事,想想自己的方向,别做了很多功,最后发现南辕北辙,方向搞错了。
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
当你觉得不能心静的时候,尝试着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把身体绷得太紧,Just relax, 然后闭目冥想。
当你安静地坐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更近了,不论是对他人的理解还是同理心。正是那些远离尘嚣的人,才会为俗世泪满裳。
过去、现在、未来,只有现在可以掌控,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现在。
冥想不仅可以让我们把握当下。冥想还可以带给我们灵感和直觉。
在这方面,很多名人做得不错。
据说乔布斯在公司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大小有两百多平方米,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房间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中间一个坐垫,乔布斯用来打坐的。乔布斯有禅修的习惯,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这间办公室里,乔布斯如何工作呢?
作为CEO,乔布斯的重要工作是决策,譬如决定产品的取舍。决策前,他会先闭目静坐,然后让下属将相关产品的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他来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
做抉择时,乔布斯用的是直觉(intuition)。
乔布斯利用有着美好设计的产品,给计算、音乐、通信、动画和摄影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改变,打造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企业 Apple。那些优美的产品:iPod, iPad, iPhone 均来自乔布斯的直觉。
不知你是否体验过,假若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境,那么随即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而且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对于这种工作方式,我们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 -- “致虚极,守静笃”。
乔布斯、王阳明乃至老子通过冥想追求空境,然后有了很高的造诣。
我们常人,也可以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当我们进入一种空境,然后灵感、直觉都来了。
灵感都是蹦出来的,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或者说,灵感很像是从肚子里跳到脑海中的,至少那一刻的能量中心不是在头部。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一切进入化境,然后你会体验到奇妙的感觉。
安静的力量很强大。
另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也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许多同卵双胞胎之间会有很强的心灵感应,一个人如果产生了什么感受,另一个人无论在多远的地方都会感应到。
比如新生儿普遍能感应到妈妈的情绪变化。有经验的妈妈知道,当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时,妈妈会发现此时自己也处于烦躁中,如果做妈妈的想办法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小家伙们会自动不哭闹了。
比如,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我甚至觉得,亲人之间的托梦是有道理的。
物理学上有“量子纠缠”一说,即指不论两个同源的粒子间距离有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现代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 薛定谔,在1935年称量子纠缠态为量子力学的本质,是量子力学最主要的特征。
显然,量子纠缠是不受距离限制的,这是爱因斯坦所不愿意接受的“超距作用”。
心理学上说,同源性越强,心灵感应越容易出现。亲人之间,亲密关系之间,最容易出现心灵感应。比如你可以感受到爱人的烦恼和痛苦。
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情绪产生。
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
同情、包容、爱、悲伤等种种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当我们难受、焦虑、缺乏力量的时候,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小腹部,这样你会更有力量,你的焦虑不安也会最快速度消失。
当你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愤怒,你就可以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人。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当你有坏情绪,别人在你身上能感受到冷飕飕的;当你有好情绪,别人在你身边就会更愉快。
保持好情绪,从冥想开始。
每天花点时间进行冥想,并不浪费时间。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你需要安静,需要慢下来,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据说,有一天甘地醒来后对身边的人说:“今天估计会非常忙碌,我不会花一个小时来冥想了。”他的朋友对此感到甚为惊讶,因为甘地很少会中断自己的冥想练习。“我要花两个小时来冥想。”甘地紧接着补充说。
打坐修禅可以是冥想,但进行冥想并不需要你修习佛法,不需要你信佛,你只需要每天花点时间闭目养神、放空自己。
正是那些最忙碌的人,最需要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静坐可以帮助你摆脱自己,就像褪下一套战衣一样,引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那里你能感受到比自身更强大的存在。
听觉你的心声,找到自己。
2020.05.17 午后
上海 罗山二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