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政治审美当中,有着极其深刻的隐居烙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将隐居作为回避皇权霸道的美德进行传承和弘扬。然而就像一头顾影自怜的途狼,照见自己内心倒影的那束光,依旧清冷和无助。
隐居坐怀的方寸之间,总扛不住权力任性的霸道与执拗。作为隐居鼻祖东方朔,开创通过隐居表达政治主张的风气之先,改变了饿死不食周朝粮的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拼死做法。
说是孤竹国有一对兄弟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是个知人善任的人,于是这对怀抱才能、已经衣衫褴褛的兄弟俩便去投奔。然而经历千辛万苦,由于交通不便,当兄弟俩找到时,周文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了王位。见到时,恰逢周武王和姜子牙正发令三军征讨商纣。不曾想少根筋的这对兄弟二话不说,便上前勒住周武王的马,进行冒死进谏,批评周武王不该犯上作乱、征讨自己的国君。好在姜子牙在一旁不予计较,让士兵把两人当作闲人拉到路边了事——不搭理他们。
按说,人家不与你计较,兄弟俩见好就该收,然而他们还是不依不饶。后来,周武王征讨纣王势如破竹,很快就推翻了昏庸无道、暴戾无比的纣王。可这对兄又来搞事了,他们感念先主恩德发誓饿死不食周朝粮,结果硬生生真把自己饿死了,就是连一粒周朝的米也不吃。
兄弟俩的绝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然而东方朔,对于这种决绝的参政议政做法并不欣赏,而是采取端着人家的饭碗、吃着人家的饭,不与权力发生刺刀见红的正面冲突,改为“绕道”进谏。东方朔在其力作《据地歌》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在朝廷同样可以规避倾轧、明哲保身表达政治主张,不需要躲进深山老林。所以,东方朔哪怕是委身戏子也要进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然,放不上桌面的是,他如此卖力进谏最终目的,根本是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化不开的心中利益情节,还在于为了个人的升迁,为了谋取高官厚禄成了原始动力。
隐居不出名,但隐居边际效应超强的非柳下惠莫属。柳下惠何许人也?鲁国省部级高干!也是仕途不顺,前后经历三次降职,也不埋怨,更不负气,而是任劳任怨发挥才干效力朝廷。正是他低调“隐身”于朝野落魄之时,还有特别讲究礼节的君子之风,成就了他扬名立万、流芳百世的“柳下惠坐怀不乱”。据说,那是一个北风呼啸、极其寒冷的冬夜,冷到滴水成冰,柳下惠在城门下睡觉,恰遇一投宿的年轻女子,可以想见女子的端庄可人,然而举目无亲被冻得瑟瑟发抖。很讲究礼节和绅士风度的柳下惠,怕女子被冻死,于是欣然解开外衣将女子裹入怀中取暖。从戚戚黑夜到东方现出鱼肚白,柳下惠对女子并没有丝毫非礼,于是留下了这段“坐怀不乱”的千古美谈。
柳下惠,不是机会主义者,但偶遇变成了美谈,着实是异常惊喜。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很有些“伟哥”的味道,这个又名万艾可的伟哥,起初是辉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然而疗效并不理想,可是无意中发现对下半身的性福作用明显,于是“拨乱反正”成了风行全球的性福药。
我们很喜欢说的“歪打正着”,就是这个意思。采取歪打正着策略的并非辉瑞独有,之前,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向议会力陈己见有个非常有名的律师,作为“不自由毋宁死”进谏原则首创者,他就是著名的《自由宣言》主要执笔者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为了赢得大多数议员的支持,他运用“歪打正着”的策略,在议会发表著名的演讲。演讲时,他避开众多议员反对的锋芒,通过讽刺挖苦、自问自答和长短句交错等,婉转地表达出“不自由毋宁死”,誓死与企图镇压北美独立的英国政府斗争到底,绝不屈服。
言辞并不激烈,但句句打动人心。在议会,亨利的演讲进谏取得了空前成功,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燎原星火。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就把“不自由毋宁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充分运用到中国近代革命当中,开展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隐居,是我看见了我不说,只是在心里默默记恨,显然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主张了,而是要敢于走上前台力陈,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以达到亨利事半功倍、觉醒“梦中人”的效果。
这让人们看到,不自由就隐居,是一种负气式的政治主张表达,犹如毛毛雨。所以,自由是理想,隐居是冥想;冥想要迈出理想的步伐,则有赖于实实在在的行动!(老阳开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