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93篇《颂 酌》

《诗经》学习第293篇《颂 酌》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5-24 03:08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93篇《颂  酌》

原文阅读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参考

        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将骁且劲。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字词注释

⑴於(wū):叹词。铄(shuò):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⑵遵:率领。养:攻取。晦:晦冥,黑暗。

⑶纯:大。熙:光明。

⑷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⑸龙:借为“宠”。荣,荣幸。

⑹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借为“曹”,众,指兵将。

⑺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⑻实:是。公: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为“统”,统领。

诗歌赏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近),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

        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诗篇开首就说“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是对周家胜利的总概括。当东都大会诸侯之后,天下形势大定,此时回到宗周的祖庙里大唱“纯熙”之诗,却是很恰当的。“是用大介”的“介”字上文已经说过,其义与祭祀有关。这句是说,因为周家政权已经大定,所以现在要大祭奠祖先。

        之后,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我龙受之”与“王之造”为倒装句,两句是说先王们了不起的功业,为文王、武王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最后一句“实维尔公允师”紧接着上面的句子补充说,后人的胜利都是师法先公的结果。

        《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

      《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

《酌》学习的反思探讨

          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

          从诗篇的意思上看,说它是“告成《大武》”之作一点也不勉强。在东都奏《大武》那是祭上天的,用不着《酌》给乐章作序,但周家的胜利,不可能不告祭祖先,而告祭祖先,在《大武》之前冠以《酌》之一篇作为引子,就是很相宜的了。

        《大武》在制作的当初,曾经两用:先是在东都大聚天下诸侯的祭天大典上,曾用它表示过周家的胜利;之后,又曾用之于周人自家宗庙的祖灵前。表演给天下人看与表演给祖先看,自有其不同,故须作些改变,加上一个序曲就是《酌》之一篇。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西周对殷的南国诸侯的平定

        武王在牧野之战取胜后,虽然占有京畿,迫使殷王纣自杀,推翻了殷的中央政权,但是,还没有取得平定殷的全境的胜利。在京畿以北和以东还有殷贵族的兵力需要消灭,特别是在黄河以南的南国,殷在这里经过六百年经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分布有许多方国,有些地方驻有重兵,因此继牧野之战以后,向南国诸侯的进攻,就成为当时战斗的重点。

      根据《礼记·乐记》,周人描写歌颂克商过程的《大武》舞曲分作“六成”,也就是六场: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史记·乐书》“分”下多一“陕”字),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大武》第一章描写的是“始而北出”,就是从盟津渡河北上进军。第二章描写的是“灭商”,就是牧野之战的胜利和占有商邑。第三章描写的是“南”,就是南下进军。第四章描写的是“南国是疆”,就是向南方分路进军征讨和消灭殷的抵抗力量,从而占有南国的封疆。《逸周书·世俘解》有较详记载。

        武王攻克商都后,即命吕望追击殷将方来。陈汉章以为即《史记·秦本纪》所说武王所杀的恶来(《周书后案》卷上)。同时分兵四路南下,进军目标是殷的南国诸侯。当时周的大军未全渡河北上,前锋的精锐部队已克商于牧野。为了巩固作战的后方,周当有军队留守在黄河以南的管、祭一带地方,因此很方便地就分四路南下进军。

      第一路,由吕他统率,伐殷的属国越戏方。越戏方即在春秋时郑国的戏,在今河南巩县东南。这一路到壬申(三月初六日)回来报告胜利而献馘、俘。

      第二路,由侯来统率,伐殷将靡集于陈。陈当即后来封给妫满的陈,在今河南淮阳。这一路到辛巳(三月十五日)回来报告胜利而献馘、俘。

        第三路,甲申(三月十八日),百弇奉命统率虎贲伐卫,胜利后回来报告而献馘俘。这个卫,当即豕韦的韦,在今河南滑县南。因为那里原是豕韦之国,兵力较强,所以要用虎贲誓师之后,再去征伐。

        第四路,庚子(四月初四日),陈本奉命伐磿,百韦奉命伐宣方,新荒奉命伐蜀。磿、宣方、蜀,当是相互邻近的地点。磿即历,亦即栎,春秋时为郑地,在今河南禹县[9]。宣方可能即是春秋时郑地宛,在今河南长葛东北。蜀即战国时魏地濁泽(一作涿泽),在今新郑西南,禹县东北。这一路是四路中的重点,该是南方有不少殷所属诸侯正集结在蜀、磿、宣方一带,准备联合抵抗南下的周师,所以武王同时要派三员大将一起进讨。乙巳(四月初九日),陈本、新荒回来报告联合作战的胜利战果,计生擒霍侯、艾侯、佚侯及小臣四十六人,并俘得战车八百零三辆。百韦也回来报告擒得宣方之君,并俘得战车三十辆。战果所以会如此之大,俘得的诸侯和战车如此之多,就是扑灭了这股诸侯联合军的缘故。霍侯所在的霍,当即《左传·哀公四年》所言“袭梁及霍”的霍,在今河南临汝东南,在蜀、磿以西一百四十里左右。艾侯、佚侯所在不详。后来百韦又奉命伐厉,该是进一步讨伐反抗的诸侯,厉即《春秋·僖公十五年》齐、曹两国所伐的厉,在今河南鹿县东,又在蜀、磿、宣方的东南三百多里。

        上述四路的将领为吕他、侯来、百弇、陈本、百韦、新荒,共六人。《世俘解》谈到举行献俘典礼,“伐右厥甲小子则(原误作“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则(原误作“鼎”)师”。“伐”是杀人以祭,见于殷墟卜辞。“甲小子”当指殷贵族。“家君”疑是“冢君”之误,指殷所属方国之君。这是说举行杀人献祭的典礼,杀殷贵族(甲小子)由大师主持,杀殷所属方国之君则由师(即师氏)主持。大师,即是太公望。太公望主要征伐殷的京畿,殷贵族由他俘得,故杀献由他主持。师氏即指上述讨伐南方的方国的六个将领,霍侯、艾侯、佚侯及小臣四十六人以及宣方之君,都是由他们俘得,故杀献由他们主持。由此可知,这六个将领都是师氏之职,就是当时周的六师的长官。值得注意的是,武王统率的克殷大军,大师吕望是吕氏,六师的长官之一吕他亦是吕氏,说明周的六师中,姜姓的吕氏之族占有一定的比重。

        周在季历时期对山西地区有所开拓,到文王时期在黄河以北占有黎和邘,在黄河以南攻克了崇。到武王时期在黄河以北攻占了商的京畿,在黄河以南又消灭了商所属诸侯,于是克商的目的全部达到。

参考资料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周颂·酌

    酌先秦:佚名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及注释 译...

  • 299 小楷抄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酌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酌 贡献维护者朝阳山人 《周颂·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

  • 诗经抄写373〔周颂·酌·桓〕

    今天失误了,中午写完记得自己发了,结果没有发布成功,刚才发现竟然没有今天的字! 周颂·酌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

  • 浅酌《诗经》

    古人云 “ 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读《诗经》,你就不敢和有学问、有文化的人聊天、交流,因为你他们说的你...

  • 《诗经》:泂酌

    泂酌彼行潦[1],挹彼注兹[2],可以[插图][插图][3]。岂弟君子[4],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

  • 《诗经·周颂·酌》:周公的良苦用心

    《诗经·周颂·酌》:周公的良苦用心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

  • 经典诵读(三十七)

    《三字经》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注释: ①国风:和下文中的《雅》《颂》分别指《诗经》的第...

  • 没落贵族的愿望

    《诗经》学习打卡第196日 ...

  • 《诗经》图解

    (一)《诗经》作品的跨度 (二)《诗经》中的“风”“雅”“颂” (三)《诗经》中的“赋”“比”“兴” (四)《诗经...

  • 诗经·大雅·泂酌

    泂酌先秦:佚名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93篇《颂 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jf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