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读书写作组两个月了,很多人推荐阅读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本曾想去图书馆或者找友人借阅一下,不曾想前两天上完瑜伽课回家的路上,碰到个流动书摊,老板用面包车拉着一车书在卖。一半是大人看的书,一半是小朋友看的书,我随意翻了翻,就看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另外还挑了一套《三体》和稻盛和夫的《活法》,包装精美、塑封,一共才65元,觉得真是赚到了。回到家,老公看到我买的书很是惊喜,说他正想看《三体》,而稻盛和夫是个传奇人物,我说不知道稻盛和夫,只是翻了《活法》这本书的封面简介,感觉对胃口就买了回来,当然主要是想买《遇见未知的自己》,看看这本“网红书”究竟有何魔力?
联结身体,臣服情绪--《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这本书我刻意看的很快。作者在序言里说,希望读者阅读这本书不要当成读小说一样急于求成,我虽没有当成读小说,但确实是读的很快,然而虽然快,但依然产生了很多共鸣,越读越兴奋。
作者通过叙述若菱通过一位老者的教诲,探寻真我的过程,向读者阐述了全书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者最后画完的同心圆。我读完后整体上感觉,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与她讲的内容,想表达的思想完全融合为一体,老者就是作者的化身,来阐述作者的思想,我们每个读者都是若菱,跟随若菱在老者的引导下探寻真我,这种写作方式赋予读者更多程度的参与感,使读者能够轻而易举的代入若菱,便于作者输出思想,更利于读者收获,产生共鸣。
联结身体,臣服情绪--《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老者画圆的过程,就是作者写书的逻辑结构,反之亦然。起点是提出真我,落脚点是发现真我,过程是探寻真我的过程。真我是与生俱来的,藏在我们身体的最深处,被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等外在层层包裹,不以我们身体健康与否改变,不随我们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不受我们思想的控制,不等同于我们的身份认同,它是爱、喜悦、和平。
联结身体,臣服情绪--《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然而真我虽然不受外在这些因素的控制,但是外在的这些因素阻碍了真我的显现,所有外在因素的集合组成了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也就是小我,小我左右着我们,离真我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打破自我,感受真我呢?作者告诉我们,就是要针对各种外在因素的特征各个击破。比如,对于离真我最近的身体,要建立联络,通过关注身体感知真我;对于情绪,不要抗拒它,要接纳并臣服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削弱它的力量;对于思想,要去定静、关照,不要轻易受其左右,不要总是逃避不好的思想,坏的思想也要关照到;对于身份认同,要觉察、觉知,也就是不要彻底相信我们给自己刻意贴上的种种身份标签,那都是给别人看的,那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先觉知然后慢慢学会放下。
其中,通过身体联结探寻真我,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但要排除那些竞争性的运动。作者提到瑜伽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刚好我今年过完年开始学习瑜伽,差不多跟进写作组的时间相同,而练瑜伽的动机就是腰疼腰肌劳损严重,虽然刚练了两个月时间,但是收获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说我动作能做的多到位,多标准,而是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冥想时更加专注呼吸,练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身体本身,不论是疼痛还是舒展。一段时间下来,腰疼缓解了很多,也爱上了瑜伽课。
而对于情绪臣服,其实我不知不觉中一直在实践,之前很多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一直流泪,一开始觉得这样不好总是爱哭,后来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既然想哭那就哭吧,哭过以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久而久之,遇到特别困难难过的时候,我就允许自己在一段时间里想哭就哭,尽情的哭,因为我知道哭不是代表自己有多脆弱,只是当下的情绪需要有个出口,哭过之后我就会慢慢放下,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臣服。
一下子读完,感触很多,打算分几篇好好写写心得,而写作本身也是通向真我的一条路径,帮助我们不断的探寻真我,遇见未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