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法既可以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回归,这里只讨论分类的k近邻法。k近邻法的思路是:给定一个输入,在训练集中找出个最相近的实例,然后分到这个实例大多数归属的一个类。
k近邻法包含三个要素:
(1)k值的选择
(2)距离度量(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等)
(3)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
k近邻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集
其中,为实例的特征向量,为实例的类别,;实例特征向量。
输出:实例所属的类。
(1)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在训练集中找出与最邻近的个点,涵盖这个点的的领域记做;
(2)在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决定的类别:
其中是指示函数,当时为1,否则为0。
下面针对三个要素提出解决方案。
k值的选择
k值的选择会对k近邻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一般k越小代表模型变复杂,容易出现过拟合(低偏差,高方差),尤其是当近邻点是噪声点时,预测就会出错。k越大,模型越简单。当k等于样本数时,模型最简单,但是忽略了样本中大量的有用信息。
在应用中,k值一般取一个较小的数值,然后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
距离度量
距离可以选择如下度量方式:
(1)距离:
(2)欧氏距离(距离):
(3)曼哈顿距离(距离):
等等。
分类决策规则
通常使用多数表决规则,即有输入实例的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多数表决相当于经验风险最小化。
kd树
k近邻法需要计算输入实例和训练集中所有实例的距离。当训练集很大时,如果采用线性扫描的方式,是十分费时的。为了提高效率,对训练样本可以采用树结构存储,减少计算距离的次数。
kd树是平衡二叉树,即左子树小于右子树,且任意子树高度差小于等于1。下面给出kd树的构造方法。
构造平衡kd树
输入:维空间数据集,其中,;
输出:树。
(1)开始:构造根结点,根结点对应于包含的维空间的超矩形区域。
选择为坐标轴,以中所有实例的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根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且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垂直的超平面实现。
由根结点生成深度为1的左右子结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
将落在切分超平面上的实例点保存在根结点。
(2)重复:对深度(根结点深度为0)为的结点,选择为切分坐标轴,,以该结点的区域中所有实例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该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垂直的超平面实现。
由该结点生成深度为的左、右子结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
(3)直到两个子预期没有实例存在时停止,从而形成树的区域划分。
上述算法在深度0时,选择的第一个维度划分成两棵子树,在深度1时,选择的第二个维度划分,依次直到对最后一个维度划分完,然后再次从第一个维度划分,不断循环直到实例全部划分完。当然在每个深度上的维度选择上,也可以参考决策树的特征选取方式。构造完kd树,下面介绍如何搜索。
用kd树的最近邻搜索
输入:已构造的树;目标点;
输出:的最近邻。
(1)在树中找出包含目标点的叶结点:从根结点出发,递归的向下访问树。若目标点当前维的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坐标,则移动到左子结点,否则移动到右子结点。
(2)以此叶结点为“当前最近点”。
(3)递归的向上回退,在每个结点进行以下操作:
(a)如果该结点保存的实例点比当前最近点距离目标点更近,则该实例点为“当前最近点”。
(b)当前最近点一定存在于该结点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检查该子结点的父结点的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有更近的点。具体的,检查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与以目标点为球心,以目标点与“当前最近点”间的距离为半径的超球体相交。
如果相交,可能在另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内存在距目标点更近的点,移动到另一个子结点。接着,递归的进行最近邻搜索;
如果不相交,向上回退。
(4)当回退到根结点时,搜索结束。最后的”当前最近点“即的最近邻点。
如果要找个最近邻点,只需对该算法稍作修改。该搜索的平均计算复杂度是,当样本数远大于特征数时,效果更好,当特征数和样本数相近时,效率下降,接近线性搜索。
另外超矩形区域和球体判断相交:只需要在超矩形区域的每个维度上找与球心对应维度上最近的点,然后计算到球心的距离,如果大于半径,则不相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