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统计机器学习-k近邻法

统计机器学习-k近邻法

作者: 又双叒叕苟了一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17:20 被阅读0次

    k近邻法既可以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回归,这里只讨论分类的k近邻法。k近邻法的思路是:给定一个输入,在训练集中找出k个最相近的实例,然后分到这k个实例大多数归属的一个类。

    k近邻法包含三个要素:

    (1)k值的选择

    (2)距离度量(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等)

    (3)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

    k近邻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集
    T= \{(x_1,y_1),(x_2,y_2),\cdots,(x_N,y_N)\}
    其中,x_i\in\mathcal X=\textbf R^n为实例的特征向量y_i\in\mathcal Y= \{c_1,c_2,\cdots,c_K\},为实例的类别,i=1,2,\cdots,N;实例特征向量x

    输出:实例x所属的类y

    (1)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在训练集T中找出与x最邻近的k个点,涵盖这k个点的x的领域记做N_k(x)

    (2)在N_k(x)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决定x的类别y
    y=\arg\max_{c_j}\sum_{x_i\in N_k(x)}I(y_i=c_k), \ \ i=1,2,\cdots,N;\ \ j=1,2,\cdots,K
    其中I是指示函数,当y_i=c_j时为1,否则为0。

    下面针对三个要素提出解决方案。

    k值的选择

    k值的选择会对k近邻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一般k越小代表模型变复杂,容易出现过拟合(低偏差,高方差),尤其是当近邻点是噪声点时,预测就会出错。k越大,模型越简单。当k等于样本数N时,模型最简单,但是忽略了样本中大量的有用信息。

    在应用中,k值一般取一个较小的数值,然后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

    距离度量

    距离可以选择如下度量方式:

    (1)L_p距离:
    L_p(x_i,x_j)=\bigg(\sum_{l=1}^n|x_i^{(l)}-x_j^{(l)}|^p\bigg)^{\frac1p}
    (2)欧氏距离(L_2距离):
    L_2(x_i,x_j)=\bigg(\sum_{l=1}^n|x_i^{(l)}-x_j^{(l)}|^2\bigg)^{\frac12}
    (3)曼哈顿距离(L_1距离):
    L_1(x_i,x_j)=\sum_{l=1}^n|x_i^{(l)}-x_j^{(l)}|
    等等。

    分类决策规则

    通常使用多数表决规则,即有输入实例的k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多数表决相当于经验风险最小化。

    kd树

    k近邻法需要计算输入实例和训练集中所有实例的距离。当训练集很大时,如果采用线性扫描的方式,是十分费时的。为了提高效率,对训练样本可以采用树结构存储,减少计算距离的次数。

    kd树是平衡二叉树,即左子树小于右子树,且任意子树高度差小于等于1。下面给出kd树的构造方法。

    构造平衡kd树

    输入:k维空间数据集T= \{x_1,x_2,\cdots,x_N\},其中x_i=(x_i^{(1)},x_i^{(2)},\cdots,x_i^{(k)})i=1,2,\cdots,N

    输出:kd树。

    (1)开始:构造根结点,根结点对应于包含Tk维空间的超矩形区域。

    选择x^{(1)}为坐标轴,以T中所有实例的x^{(1)}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根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且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x^{(1)}垂直的超平面实现。

    由根结点生成深度为1的左右子结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x^{(1)}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x^{(1)}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

    将落在切分超平面上的实例点保存在根结点。

    (2)重复:对深度(根结点深度为0)为j的结点,选择x^{(l)}为切分坐标轴,l=(j\mod k)+1,以该结点的区域中所有实例x^{(l)}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该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x^{(l)}垂直的超平面实现。

    由该结点生成深度为j+1的左、右子结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x^{(l)}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x^{(l)}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

    (3)直到两个子预期没有实例存在时停止,从而形成kd树的区域划分。

    上述算法在深度0时,选择x_i的第一个维度x_i^{(1)}划分成两棵子树,在深度1时,选择x_i的第二个维度x_i^{(2)}划分,依次直到对最后一个维度x_i^{(k)}划分完,然后再次从第一个维度划分,不断循环直到实例全部划分完。当然在每个深度上的维度选择上,也可以参考决策树的特征选取方式。构造完kd树,下面介绍如何搜索。

    用kd树的最近邻搜索

    输入:已构造的kd树;目标点x

    输出:x的最近邻。

    (1)在kd树中找出包含目标点x的叶结点:从根结点出发,递归的向下访问kd树。若目标点x当前维的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坐标,则移动到左子结点,否则移动到右子结点。

    (2)以此叶结点为“当前最近点”。

    (3)递归的向上回退,在每个结点进行以下操作:

    (a)如果该结点保存的实例点比当前最近点距离目标点更近,则该实例点为“当前最近点”。

    (b)当前最近点一定存在于该结点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检查该子结点的父结点的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有更近的点。具体的,检查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与以目标点为球心,以目标点与“当前最近点”间的距离为半径的超球体相交。

    如果相交,可能在另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内存在距目标点更近的点,移动到另一个子结点。接着,递归的进行最近邻搜索;

    如果不相交,向上回退。

    (4)当回退到根结点时,搜索结束。最后的”当前最近点“即x的最近邻点。

    如果要找k个最近邻点,只需对该算法稍作修改。该搜索的平均计算复杂度是O(\log N),当样本数远大于特征数时,效果更好,当特征数和样本数相近时,效率下降,接近线性搜索。

    另外超矩形区域和球体判断相交:只需要在超矩形区域的每个维度上找与球心对应维度上最近的点,然后计算到球心的距离,如果大于半径,则不相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统计机器学习-k近邻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nc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