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赋
东府名邑大荔,因大荔戎族得名。先秦始设县治晋时名冠大荔。唐为左辅冯翊,至宋元明清均为同州府地。联曰: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乃东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之大荔,大(荔)朝(邑)平(民)三县合之。东临黄河,南濒渭水,洛河环绕,三水交汇;拥有73万之民
众,守望1776平方公里之家园。
斯地史悠,文化灿烂。经书载:“河出图,洛出书”,洛河神龟显。二十万年前之大荔猿人,属华夏早期智人。石器时代蕴物华,文化璀璨数沙苑。皮影相伴碗碗腔,同朝灯影有渊源。梆子曲艺流传广,同州梆子更久远。屈指文化古迹,油然生发感慨:春秋芮鼎数国宝,魏长城经典留遗篇,岱祠岑楼歌升平,金龙高塔望山岳,文殊新塔蕴清气,丰图义仓系民情,石墓雕刻技艺精。民间艺术多淳朴,剪纸面花誉三秦。
斯地物丰,富饶多彩。带把肘子,肥瘦相宜,不膩不柴。水盆羊肉,浓香无膻:矿泉琼浆,医饮兼用,中国之冠。同州西瓜,质地甚优.瓤沙蜜甜:沙苑红枣
刀耕之传,盛名悠远。物华而显特色,商贾纷至沓来。
斯地地灵,名人辈出。隋文帝诞生般若哺龙窝,党怀英为相辅金邦,明马阁老虚赋议上有正气,宰相阎敬铭直谏清勤修义仓,先烈尚镇圭辞世中山撰祭文,学者张奚若人同盟提国名被采纳。今之大荔,才人济济。速算家史丰收,让计算器汗颜;“麻雀王”张蒲生,神笔
渲染更拙然;铁人王进喜,创业留典范。这般品行与智慧,塑造出大荔形象:博大宏大盛大,魅力活力实力。
夫大荔胜状,在洛渭间,在铁镰山,在洛灌区,在黄河滩。伫镰山而瞰秦川,风光无限;游沙苑而望长安,气势非凡。北望台塬,层林尽染;南眺洛水,处处
生烟;近瞧洛灌,果菜绿鲜;远看河滩,牧羊逸然;极目黄河,水光色天。迁客骚人,会当欣然。唐代杜甫,身经沙苑,留下诗篇。诗人乐天,放歌白楼,悠闲林
间。宋代陆游,独登饶益,歌咏华山。今朝沙苑,春意盎然,喜工业强县之举,圆科技园区之愿。依托优势创名牌,食品加工史无前。招商引资五统一,“一体两翼”更规范。凭传统商贸优势,创全国汽贸物流第一县。城镇建设宏图展,创卫目标早实现。同州广场激情
扬,三河捧珠焕新天。洛滨大道风景线,过往客商尽笑颜。黄河湿地显绿洲,关关雎鸠景陶然:和谐社会蕴生机,大荔处处呈和谐。
呜呼!古之兴替已矣,但求未来之盛:秉承前贤之广德,开拓县域之繁荣:抖擞精神、鼎力携手,共创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大荔。
盛世大荔,可爱大荔,美哉壮哉。
从小花园到书房陋室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总得去后院欣赏
番,父亲的小花园就在这后院的一隅。极简单的。
花园的确小,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园
吧。
花园呈长方形。东边是两面土墙形成的直角,挺立着一颗粗大的桐树,遮阳的一面是楼板东西走向的楼梯,紧挨楼梯西边的是通往后院的门,打开门后,便一眼瞧见这十多平方米的花园。为了美化花园,父亲还用果树枝条像篱笆似的插在花园周围,很是精巧的。
花园虽小,但花木种类甚多。有月季、米兰花、大丽花、紫苏、三色旋花、菊花等,从春到秋都有开放。虽说缺少名贵花木,可到了盛开季节,花园里挺热闹的。说起这些花木来,父亲颇有感触地说:“栽花种草,赏心悦目,陶冶心灵,乐趣无穷”。他还说这些花木多数都是他从别人家移植的,尤其是月季,剪来枝条,截成一尺来长的短枝,插到土池里覆盖上塑膜,便可扎根生长。
有这么个小花园,给农家院里平添了光
彩,也给二老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由于花园小,其除草、打药、施肥、浇水等劳作举手可得。因而,小花园成了父亲读书写作书法之余的好去处。
说起父亲的小花园,母亲就不由自主地拉起家常来。父亲年已八旬,平生与文化结缘。他当过教师,做过报社编辑记者,担任过师院函授教学等,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他对文化深爱有加,以至于他六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加强农业第一线,退职回乡后,在担任村干部三十年里,坚持读书看报,创作诗联,勤奋笔
耕。他还坚持钻研书法理论,临池不辍,精心创作。家里的书桌、书案,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全部。
从小花园到书房陋室,却是另一番书房陈列极为简单,一桌一椅,一柜一案,别
无它物。写作用桌椅,挥毫泼墨用书案。书柜里陈列着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等理论文献,以及科技、文学等书籍。书房虽小,但为父亲写诗撰联,书法创作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精神生活。
父亲撰联,重在实际,贵在实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对联的内容突出
农”,体现民风民情,活跃农家生活,在他的诗联集子里,每幅对联,包括婚联、寿联、建房联、乔迁联等,都附记着时间、人物、用途等。时过境迁,每当提起往事,谈及过事编对联,有的连主家都不记得,而父亲却常常是翻开集子,给对方重新念作一番。念完对联,父亲微笑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贴联放鞭炮,是民间的传统。无论红白喜事,主家都要贴对联,贴好对联,就要在门前放鞭炮,以示主家过事哩。每次回乡进村,听到鞭炮声,我就下意识的想到,一定有父亲写的对联。进得家门,未见父亲,母亲总是说村上人家过事,父亲给帮忙去了。是啊,父亲不仅仅是编撰书写对联,还是老帐房先生哩。
父亲每天清早起来,打扫院落之后,便回到书房,伏案写作,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抒情言志。案边的台历算是父亲的备忘录。上面写着ⅹx为儿完婚或xxx明天建房上樑等。他常说,这是乡亲们给他出的作业题,也是任务,必须完成好。父亲写诗撰联书法在村上称得上
是唯一的,在方圆几十里也是颇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书法,周围村子喜爱文化的,甚至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学者,都登门求字,崇文交友。每到这个时候,父亲都欣然答应,精心创作,力求完美。有时一幅作品要重复写上好几
遍,直到满意为止。可是,瞧着浪费的宣纸,一旁的母亲总要唠叨几句。
父亲也习惯的出口道:“书法是严谨的,是精神食粮,一定要出精品”。正是父亲对书法有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因而,其书法作品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首届农民书法大赛”中入展,还在《“心系雅安”全国
网络书法大型公益活动》中荣获佳作奖。他还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入书。
一幅书法作品完成,或者诗联作品写就,父亲就自然而然去后院经营他的小花园。悦 目、怡情、惬意。看到父亲曲腿弯背半蹲在花园里剪枝的慢动作,便可知他来到小花园之前,笔耕又有新作诞生,也许,在剪枝手颤抖的那一瞬间,又有新作在萌芽......
是啊,从小花园到书房,从书房到小花
园,对父亲来说,不仅是新作萌芽与诞生的过程,也是精神享受和品德的升华,更是人生境界的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