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天,晚上斜躺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漫无目的搜索着,《狼牙山五壮士》跳入眼里,点开播放,一幅黑白影像画面由远拉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声沉重悲壮的画外声响起。这是荆轲刺秦时与太子分别时唱的悲歌,岁月悠悠,两千年过去了,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都没有向敌人屈服。
一九四一年秋,敌人三万余人大扫荡,自西向东,向狼牙山而来,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主力部队和老百姓三万余人转移,把500多敌人引到悬崖绝壁的狼牙山主峰棋盘坨。
敌人误以为前面是八路军主力,调动飞机大炮疯狂追击,影片没有彩色光影的绚丽,没有华丽的语言煽情,但是五壮士跳崖前片段却震撼人心。
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身前是鬼子,身后是悬崖绝壁,班长马宝玉说:“等敌人再上来,我们就用石头把他砸下去!”。
没水喝,嗓子渴得冒烟,用手捧着挖出的泥土,只为了“闻闻这泥土,嗓子好受点。”
只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五壮士围在一起,引燃手榴弹,扔向冲上来的敌人,班长马宝玉纵身一跃,跳下悬崖,其他战士相继跳下。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英勇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拦住身受重伤,第二天被老百姓救下,送往部队。
据史料记载,当敌人冲到棋盘坨顶端,发现与他们激战了一天的竟然只有五名战士时,敌人士兵排成几列,在五壮士跳崖处三度折腰。
无障可依,无路可退的绝壁,战后的日本史料也有记载:“这个高地,是狼牙山最险峻的位置,向悬崖峭壁上做数米的攀登,简直比登天还难,“敌人”能上去,我们为何上不去?”
一九四二年秋,边区军民自带干粮和工具,手提、背扛,攀崖翻璧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狼牙山上,在五壮士跳崖处建起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
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亲自审定设计图纸,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刻在塔壁上:“壮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畴昔农家子,今朝八路雄。五人三烈士,战史壮高风。”
五壮士里,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才21岁,都是人生最美的年华,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舍生取义,豪气干云,用青春的热血铸就铮铮铁骨。在艰苦中选择乐观,在外强欺凌下不折腰,高昂头颅,高挺胸膛,正如《孟子•告上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华五千年,繁荣昌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如今看到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在阳光下,长在蜜罐里,缺少血性和担当。
同样的年华,不同的人生,无数革命先烈的精神穿越时空,用他们的名字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