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后山人,偶作堂前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这是芮小丹对丁元英印象稍有改观,打算进一步测试他摆下鸿门宴时丁元英在酒桌上自嘲的格律诗。
光是遣词造句便能感受到丁元英的文化底蕴绝非等闲,自知自嘲自谦,显露着他的格调与品性。有人也将这首小诗解读为丁元英的个人小传,倒也十分贴切。
正是这顿鸿门宴,让芮小丹意识到丁元英远比自己以为的要高明的多,此乃神人,也拉开了后面正片内容的序幕——王庙村扶贫。
在整个故事设定中,丁元英是一个鬼才形象,离群索居,深谋远虑,言行异于常人,但确实具备雄才伟略,有远见卓识。
小说原著名叫《遥远的救世主》,这个名字起的颇有深意,与小说的中心思想紧扣——人人都在盼望遥远的救世主,等待突如其来的救赎,可事实上,哪有什么救世主,唯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救赎。遥远意味着虚幻,不切实际,救世主本就是苦难中的人想象出来为自己提供精神寄托的存在,是可怜可悲的人类虚构的一种产物。
尽管原标题已经远超大部分的烂俗小说,立意深远,可电视剧改编的名称《天道》似乎更添几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儒释道”三大主流传统文化占据一个“道”字,加之天字“天道”也只有生长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其中的霸气和玄之又玄的神秘色彩。
何为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规律嘛。古典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在讲同一个东西——规律,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可见《天道》立意之宏大,需要围绕道来讲好一个故事需要作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学识以及超强的故事架构能力,需要让读者或者观众,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哲学方面有一定了解的受众来得到认可实属不易,据说作者本人是一个高中毕业厂里打工的女性。这样的低下的社会出身和如此高深的思想境界形成的反差着实令人惊叹钦佩。
里面塑造的人物性格放在现实生活中来看都有些古怪,德行、境界、智慧都高于常人许多,不管是丁元英、芮小丹,还是肖亚文、欧阳雪、韩楚风、冯世杰,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稀少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吧,高级的人总是会吸引到高级的人,不管社会身份是什么:隐士高人、人民警察、高级白领、餐馆老板、集团总裁还是乡村干部,只要品格高尚,都能得到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这部电视剧看过三遍吧,每次看都觉得是一部神剧,从起初的懵懵懂懂不明觉厉,到后来能理解一些更是明也觉厉,再到后来看到更多的细节便由衷感叹此乃经典呀。剧中许多台词都深刻耐人寻味,大段大段的舞台剧似的对白也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多种感官的享受。
剧中丁元英对女人的描述相当精彩:“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愿被女人摧残。”显然对于女性的了解是定势的,但也的确是大部分女性的现状,可惜他遇到了一个极品的女人,坦荡率直,美而不俗,精神独立,思想超前,一个接近天国之女的人物。
剧中丁元英父亲病危那段,他与大哥母亲那段对于所谓的“孝顺”和“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驳斥也是典中典。他说:“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要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代价的话,那我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如果您养儿是为了防老就别说什么母爱伟大,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极致的理性,近乎冷漠无情,他的理性已经接近道本身,只与真理同在。他与世俗中间被真理拉开差距,于是颠覆那些陈旧腐败的道德观念,冷静清醒地直面纲常伦理的枷锁。
这段时间也有许多思考,关于这个世间的人情事故,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恰巧,这几天正好又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的一些访谈片段。当年明月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嗜好看书,尤其酷爱史书,所以才能写出那么精彩诙谐的明朝故事。他说历史都是真实的,并不只是一个故事,是有人真的经历了那样的腥风血雨生生死死。是啊,许多经历写出来之后别人只能感觉到故事的层面,根本无法理解声临其境者真实的感受。他说,人的追求从最基本的吃饱穿暖,到后面就会攀升为权钱名利的追逐,其实这些都还不是终极的追求,还有比那些更高级的东西,叫作智慧,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事情之后就会变得丰富充实。而他本人大学一毕业就考了公务员,为人低调,甚至当他上电视之后领导才知道他就是那个著名的当年明月,低调务实坚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听说他后来也当上了正厅级干部。
我今年3月份到5月份密集地看了一些书和电影,但是前段时间突然就不想看书了,不愿意去看电影了,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看来看去那些道理好像都已经在别处看过了,在读相似的就会感觉乏味,另一方面是我感觉看那些书对我现实的生活好像改变不大我只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狂欢有时候觉得无趣,再一方面就是以前看过的许多书和电影似乎都已经忘光了包括寒窗苦读十几载那些知识好像都消失匿迹了。因为对于种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令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迷茫——道理好像都懂,但是仍然无法用学识来给自己现实的生活创造点什么,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颓丧。
别人的阅读和经历是累积起来逐渐呈现出复利效应,而我都是零零散散的一些东西无法聚沙成塔,每每自己说要重新构建又仅仅只是浅尝辄止。在看一些东西的时候还是习惯被别人的思维带着走,只是偶尔自己的思维冒出来的时候有些懊恼,我怎么又没能坚持自己呢?
记录读书笔记或者观影笔记还是大有裨益的,最起码它们可以为输出提供一些素材,可以有本可依,有具体的事件可以去论述,往后再来反刍也能会心一笑。回顾过去我记录了许多情绪的文字,完整的故事或者感悟其实占比是极少的,也许这就是我长进不大的原因,因为记录的都是一些无用的情绪,并不能够帮助我得到更多的提升。
也许像丁元英和当年明月那样的人的精神和品格是值得去身体力行的学习的,那些能人身上总是会有普通人身上没有的怪异,但是正是这种蛰伏的姿态才让他们领悟到普通人一生也无法领悟的真谛。
前两天我内心冒出一个问题:假设上天赋予我洞察事实的智慧代价是我忍受孤独是是否可以接受?我的答案是接受。这个时候我似乎与各路天才们共情了,为何他们对天赋如此的珍视,甚至可以放弃生命的去维护,因为在天分里,他们可以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胜过世间无数的财富和名誉,而恰恰拥有天赋,名誉和财富也会随之而来,而那时,它们只是附属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