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姐姐送给我的书,被送书的经历在记忆中几乎没有,被送书,我觉得比送其他东西让人珍惜。
读到这本书,我觉得迟了一点,但还不太算迟,我的小孩马上上二年级,我可以把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用到孩子身上。
作者从母婴关系开始说起,做家长的要学会觉察孩子的反应。孩子啼哭,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不要对其置之不理。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夜里做了噩梦,被惊醒,是渴望得到老公的肢体、语言上的安抚,还是老公在旁边冷冷地旁观呢?
对于孩子,还是我们个人,我们都要学会觉察表现出来的状态背后的原因。
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写作业慢,家长着急上火。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在学前班时没怎么写字,到一年级时,就有一个适应过渡阶段。家长看到孩子闹,又吼又叫,很大原因,是家长自身焦虑,如果家长第二天不上班,工作上没啥压力时,孩子慢就慢一点吧。家长对自我有觉察时,会较好地矫正自己的行为。反之,会让孩子“背锅”:你为什么这么慢?所有的怒气、怨气都发泄在了孩子身上,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家长情绪失控的一面是很可憎的,甚至恨不得咬孩子两口,已经有些变态了。
孩子的状态呢?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没有去细细揣摩。比如,昨晚上,孩子又要边看手机边吃饭,大刘这两天情绪不佳,他看着眼不离手机的孩子就来气,孩子也莫名其妙反应很大,趴在沙发上哇哇大哭起来。
真的有点无理取闹,我说:你把门打开出去哭吧!
现在想想:突然要求改掉孩子的习惯,大人也一时半会儿难做到,怎么就要求孩子能做到呢?再说,孩子这一天表现都很好,上特长课,班里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孩子没有感觉一点点不适应。一天跑两趟,天气热,来来回回,没有抱怨,而是乐呵呵地跟着我,孩子也觉得自己表现不错,咋就无端地被训斥呢?孩子也觉得委屈,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家长不但没有安慰疏导孩子的情绪,反而粗暴地命令其停止哭泣,孩子心里更加委屈了。
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算多。孩子得到的爱越多,就如被阳光沐浴的大地上的花草树木,才能健康地成长。当然,这种爱肯定不是溺爱。孩子作业写得慢,我们保持耐心;孩子不听话,我们不要大声训斥;多陪陪孩子,舍得拿出时间,带他去户外玩耍。
孩子得到的爱越多,他越是一个温暖、自信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