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聘、曹顺山、郭辉主编《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在武汉疫情封城之后,认真读过一本新书。
西方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是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伦理学从其学科起源上看起源于西方。尽管生态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的时间却相当长。无论是敬畏生命和生物中心伦理思想、动物伦理、整体主义生态,还是生态神学和激进主义生态伦理,都是西方生态伦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贡献。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缘起和发展。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生态学的发展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生态学的发展不仅揭示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关系,也提供了一种反思和批判既有自然观、价值观的整体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以生态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果与伦理学思想渗透、互作的产物。
把伦理学的伦理道德关怀和思考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并正式提出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经济社会的现代性危机高度相关的。反思、批判和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成为当代奴隶学的历史使命。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是伦理进化的必然。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非人类的自然界,这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颠覆性的意义,颠覆的是以人为中心,为尺度的传统伦理学的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来的敌对状态。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萌芽和产生时期,梭罗《瓦尔登湖》、马什《人与自然》、缪尔超功利主义的荒野保护,平肖资源保护以及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标志着生态伦理思想正式诞生。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生态伦理思想形成期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揭开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随后,增长的环境危机意识促使欧美更多的哲学家们投身于生态环境伦理研究,生态伦理学正式形成,挪威哲学家纳斯发表了《浅层的与深层的、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1975年,罗尔斯顿提出了生态伦理的存在,雷根的《植根地球:生态伦理学新论》。生态伦理的基本范畴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先后显现,涌现出了动物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深生态学的理论等多种思想流派。生态伦理学期刊和生态伦理学学会正式创立,环境生态伦理教育和人才培养正式展开,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国际一体并纳入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观及其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被国际社会接受。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生态伦理思想发展期。首先,在观念层面开始重新反思西方文明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大地伦理的思想代表贝尔德.克利考特《地球洞见》、(1994)《超越大地伦理》,(1999)其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代表比尔.特莱沃《生活丰富时代的局限性》(1993)和乔治.塞欣斯《深生态学:生活离不开大自然》(2001)。
其次,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美国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出版生态伦理三部曲:《生态伦理学》、(1988)《哲学走向荒野》(1989)《保护自然价值》(1994)2012年他又出版了《新生态伦理观:新千年地球上的生命》。
这里,特别强调了激进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第一种是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在生态伦理上主张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
第二种是社会生态学以美国生态社会学家布克钦为代表。他断定只有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生态问题才足以预示资本里制度的灭亡。社会等级制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人类支配生态的根源,当今生态问题罪魁祸首。人类支配自然的观念,根源于人对人的支配,人类等级制度提供的压迫性感知,把其对人类的自我想象扩展到外在自然,视自然为支配的对象。
第三种是生态女性主义,她从女性的立场和特性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女性和自然都具有创造和美育生命的能力,女性在精神上比男性更亲近自然,女性的心灵也更适合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生态伦理在现代生态环境运动和全球环境治理中赢得了声誉。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转变为全球生态伦理思想的趋势将由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质决定,其根本动力在于全球行动的实践需要。
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地球生态系统已经逼近了临界点,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九十六亿,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届时人类将需要三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生活和消费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