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医生,每天上班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病患和家属。就在昨天,有两位患儿的家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并引发一些问题让大家思考。
每年一到这个时间,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先普及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此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发,通过各种渠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伴有咳嗽、食欲不振等症。临床轻重不一样,预后也有差异。
接诊的第一个小男孩,今年刚刚三岁,长得虎头虎脑很可爱。因为发烧,不思饮食,由爸爸妈妈带来就诊,我仔细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口腔黏膜,同时看了一下手心、脚底板、臀部,最后确诊是“手足口病”较为轻型的一种。
我给家长大概讲述了一下这个疾病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如何去预防和治疗,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卫生方面的细节问题。嘱咐他们让孩子多休息、多饮水,回家后注意观察体温和神智变化情况,以便及时根据病情跟进治疗。
爸爸妈妈听得非常认真,并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一些关键词记录了下来,不太懂的地方还和我核实了一下内容,最后带上我开的2盒药满怀谢意的走了,临走时还不忘转身让孩子对我说声“谢谢”,并挥手告别。
第二个小女孩,今年四岁,眼睛大大的,皮肤白净。也是因为发热,呕吐,由奶奶爷爷带来就诊。经过一番详细的体检,和前面那个男孩子得的是一种疾病。
可是爷爷奶奶对这个疾病闻所未闻,你给他们讲好多的道理,他们还是不能理解,只是一个劲的要求我给孩子退烧、止吐。我看实在无法沟通和交流,嘱咐他们回家后把孩子的父母亲叫过来再详细交代。
看着孩子发热已39度了,我怕孩子出现高热抽搐,先暂时给打个退烧针缓解一下症状吧。孩子一听要打针,“哇”的一声就哭起来。爷爷奶奶心疼孙子,为了安慰孩子,我听见他们对小孩说:“没事,没事,这个医生是个大坏蛋,给我孙子打针了,一会给她打一针报仇”,奇怪的是,孩子真的不再哭了。
这两件事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婴幼儿的好习惯从什么时候培养?如果父母都是上班族,孩子由谁来带?所有的老人能胜任小孩子的教育吗?如果可以,那么该怎么样教育未成年的小孩?父母在这个时期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孩子,特别是在婴幼儿期,如果年轻的爸爸妈妈上班忙,没有时间照顾,可以让老人适当的给予饮食上的照顾,毕竟这个时候的孩子除了营养和健康问题,一般还不会涉及一个好习惯的培养。
其次,如果孩子三岁以后,该接受基础的文字教育了,那必须要有父母的参与方是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角色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差,所以在孩子自己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情况下,一定要父母给予及时合理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放之任之,一旦坏毛病和习惯养成,那就很难纠正。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再次,孩子在学龄期,爷爷奶奶可以帮助接送孩子,或者给予饮食上的合理搭配,但是不要过度的溺爱和放任小孩。作为父母,除了上班之外,晚上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一起学习,经常给他们读读古诗词,并讲讲一些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增进彼此的感情,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个孩子是一组家庭的希望,所有的孩子则是祖国的未来。无论我们平时干什么,所有的大人们,请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和形象,你们现在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就是孩子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