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益于朝发夕至的交通网络,我们早已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这在两千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很少。
河外之所以是魏国“地理优势之精华”的存在,因为它扼守通往豫西、豫北通道的“关键交通线”,连接起关中、山西、河北、中原这四大板块。战国时期,主要国家的争夺地区基本上就是这四大板块。

秦国为了这条“关键交通线”的通道打了两百年。
而此时的魏国不仅手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还有着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最值钱的西半段—三门峡的黄河天险。
因为船在三门峡黄河段是无法航行的,水流湍急十分凶险,水路到了这里必须上岸。
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是部队的行军和补给。而函谷关一般国家也打不起这个仗,因为太难打了。
魏国的这些地理优势,让它不仅不必担心东面那些国家入侵自己河东、河西、河外这三块国土,还能轻易打开关中的八百里秦川门户。这也是后来秦国拼了命也要占据崤函地区的原因。

可惜的是,即便手握如此多的各种优势,魏国还是因为战略定位问题,逐渐退出了一流国家行列,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从一开始魏国的梦想就是逐鹿中原,经过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的励精图治,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魏国统治者的眼光也始终盯着中原之地的河内地区,对河西、河外、河东地区一直不重视。

河内地区不仅盛产粮食,周边还都是一些小国,也没啥力量,打起来用兵少收益大,而且自古还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具有政治意义。
不过,这地方虽引人垂涎,但却是一块“有毒的蛋糕”。
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地理缺陷,那就是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处于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态势,以及卫、宋等小国,是标准的“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你打别人容易,别人打你同样可以长驱直入。
其实,当时如果把战略眼光由东向西布局的话,历史的走向就该另当别论了。因为当时在魏国的打压下,秦国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并且秦国当时内斗厉害,政局也不稳,外交上还孤立无援。
战略需要做正确的布局,战术是正确的执行。一旦战略错误,再成功的战术也无法弥补。
魏文侯时代,和赵、韩关系维护的不错,攻城略地的成本很低,魏国被他推上了高峰;
但是他的儿子魏武侯脑子没父亲那么灵光,他很不明智的押宝在赵国的王储之争上,只考虑成功之后的收益,却没想到失败之后的代价。
赵敬侯上位后,就不断地找魏国麻烦,两家关系越来越差。
因果循环往复。
魏武侯死了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也为了争位大打出手。赵国趁机联合韩国大败魏国,围住了魏国首都安邑,想把魏国对半分裂,让俩魏王继续斗,不过被后来的魏惠王把争位的俩人收拾了,赵韩阴谋没得逞。
上位的魏惠王觉得自己就没过上啥好日子,和赵韩一直打来打去,总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后来他改变策略,想集中力量消灭积怨已久的赵国,于是偷摸找了韩国、秦国、齐国进行沟通,三家答应“只看架,不帮架”。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魏惠王怎么也不会想到,齐威王根本没拿自己的承诺当回事儿,他看赵国被魏国打的马上就要不行了,决定伸出援手“拉偏架”。
齐威王不想让中原地域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来威胁自己的统治。他采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不发兵赵国,而是去打魏国的河内重镇大梁。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不过赵国并没有被救,因为赵国投降的早了点儿。
魏国的大将庞涓拿下赵国第一大城后,按理说应当马上回防大梁。但是听说被自己害过的师弟孙膑在齐军之中,庞涓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俩人都在魏国出仕,庞涓发现孙膑本事比他大,心生嫉妒,做局陷害孙膑,导致孙膑被魏王挖掉膝盖骨。庞涓在孙膑面前哭泣自责,想骗孙膑写出老师鬼谷子没传给自己的那本《兵法》,后被孙膑觉察,孙膑吃屎喝尿地装疯卖傻,逃回到齐国。
但是庞涓哪里能容别人知道自己的丑事呢?所以一听说孙膑活着,不仅不愧疚,反而迫切的想要弄死孙膑。
所以,永远不要相信良心会被发现,人性最经不起良心的拷打。
而孙膑知道庞涓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将军队退到齐国境内,以逸待劳。果然等到了不顾士卒疲累,选择进军齐地和齐军主力决战的庞涓。
《孙子兵法·名言篇》: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因为齐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因此不知进退的庞涓在桂陵大败。
桂陵之战打破了魏国几十年未败的战绩,其一家独大的局面松动了。
随着河西重镇固阳被秦国拿下,韩国又启用了名相申不害国势渐强,魏惠王感到了来自南方韩国的威胁,于是又坐不住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