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有感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有感

作者: 云旗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2-11 22:36 被阅读0次

    一条历史进程里必然存在的变法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国家逐渐被封建制国家取代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段历史中,除了时常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外,还有一场在统治阶层展开的特殊战争,这场特殊战争即是统治阶层思想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思想潮流的第一场战争。在这场思想战争中,变法的出现便是引领思想战争推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除却当时的周朝,其下那些附属国、西域国等等,纷纷在战火中开启了自家的变法热浪。变法热浪中,诸国都在寻找有识之士,他们的目的便是让自己的国家更为强大。

    此剧讲诉的便是这场变法战争里的佼佼者——秦国。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秦孝公嬴渠梁在秦献公去世之时加冕为君上,而当时的秦国综合能力全都低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说嬴渠梁是在秦国最为低谷的时候,扛起了秦国的重担。若先评价秦孝公,我想不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来定义他,尚若用一个人物来与之相比,或是把他与他人相比的话,我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恐怕是最合适的。当然刘备是后来者,只是两人皆都是相马之人,正所谓慧眼识英雄。

    然而起初刚继位的秦孝公虽然有心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却并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只是一味的在秦国内部寻找有识之士。幸而,得到百里奚之子孙百里遥老人的点拨,秦孝公终于醒悟,写下了一篇发自肺腑、令人震撼的招贤令,也就是这一纸招贤令,让当时还没有决定到底去哪里的卫鞅看到了自己的一线生机,最终决定助秦孝公改变秦国命运。

    卫鞅,卫国公族之后,拜于鬼谷子门下,以法学授之,而后到了魏国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死前想将其推荐给魏王,却遭嫌弃和拒绝,无奈之下,公叔痤于国,恳请魏王‘不用卫鞅,便要杀了卫鞅’,于私,他怜惜卫鞅一身学识,便让其逃离魏国,这份恩泽,对于卫鞅而言实属难得,只可惜,这公叔痤并不是魏王,而且命不久矣,遂不能让他一展满腔抱负和理想,这也是他感到最为惋惜的地方。

    之后卫鞅逃离魏国,辗转之间,打算去当时较为强大的齐国,然而中途他先转道去看望百里遥老先生(百里奚之后),也就这一转道,让卫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招贤令,招贤令中字字珠玑,言辞间显露的是秦孝公内心誓言让秦国强大起来的雄心壮志,这一纸招贤令,让卫鞅看到了一位明君,便决定前往秦国。人生有很多的转折点,像卫鞅这样抓住机会的便可以更改自己的命运。

    卫鞅到了秦国之后,首先用谋略取得了秦孝公对其的至高无上的信任,而秦孝公也看到了卫鞅将来必定是他秦国强大的一枚武器。

    提出变法并不难,难的是变法的推行和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秦孝公无条件的支持卫鞅变法,这无疑是卫鞅变法的最强后盾,有了秦孝公做后盾,卫鞅的变法才可继续推行。当然,秦孝公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感,任由卫鞅操控之人,在变法初期,卫鞅所实行的律法苛刻严谨,所行之法严重触及到统治阶层的利害关系。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件事,便是年幼太子滥杀无辜,而卫鞅实行律法,将其太傅二人一个流放一个割鼻。而当时发生事情的时候,秦孝公并不在场,所以等他回来的时候,事情早已发生,而这件事带给秦孝公的无疑是一次内心思想的强烈抗争,所谓的内心思想就是人性亲情和信念之间的对阵。然而所幸的是,秦孝公抵住了这一次的对阵,他选择了信念,选择信任卫鞅,最终他亲自将太子流放(当然这初衷本是想要保护太子,如若不然,依照当时太子的个性而言,太子将来必定会死在卫鞅那严苛的律法之下)。

    要说这件事的利弊关系,我倒认为,对太子来说,是一件好事,起码在他后来逐渐长大的日子里深入到了秦国的最底层,从根本上看到并且了解到卫鞅变法带给秦国的巨大变化,促使他最终明白自己当年实在是太不懂事,后来当了秦君倒也继续推行了卫鞅变法。但是这件事也给卫鞅的下场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太子嬴驷内心对卫鞅依旧是充满了仇恨和反感,当秦孝公去世,嬴驷继位之后,嬴驷第一个想要除去的便是卫鞅,他要报复卫鞅,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变法的可行性

    按照当时秦国的条件而言,秦孝公觉得自己的国家恐怕经不住变法的打击,可是卫鞅却非常肯定的认为、认定了秦国能扛得住。

    这是有理由的。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卫鞅是看到了秦国变化的因果。

    首先,卫鞅在入秦之后,并没有直接找秦孝公去讲诉自己内心的抱负、理想,反倒是先深入底层,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整个秦国的各个角落。其次,他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走,就像后来的康熙微服私访那般,到处走动查访民情。,在此期间,他为了不混淆自己的思想,更是切断了与任何人的联系,专心的用眼睛、用耳朵,去看去听百姓心中所想。这个举动是其它变法之人都没有做到的,所谓‘多说不练假把式’,卫鞅不仅仅靠着自己的口才、智慧,更多的是他深入人心的探索,去了解秦国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当卫鞅综合了自己得到的那些信息之后,他便针对这些信息,制定了一系列的变法内容,每一条都非常明确,每一条都有事实根据,比起那些纸上谈兵的人来说,更重要。

    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第一块基石便是商鞅变化。卫鞅给秦国带来了一次低调中规模浩大的换血行动,将律法这个词带入到了人们的心中,也正是由于他的变法,才使得秦国在如此动荡不堪的岁月里得以保全其身,更甚至是独揽群雄。这一块基石对秦国来说意义非常,它更是历史里程中必然存在的一块里程碑,从这块里程碑出发,一步步的陆续又建立起了多个里程碑。在这些里程里,有踌躇不前的,也有倒退百里的,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里程一直在往前进,历史一直都在创造自己的新纪录,一次次刷新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年。


    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总结,仅为个人看法而已

    在这部讲述历史的影片里,每一个角色都担负着一个责任,他们最大的责任便是将历史重现,将历史里的真相诉说给现在的人和未来的人。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资源。

    研究历史,在研究中探索时代的变迁,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历史也跟随着时间一分一厘的汇聚成历史长河,不知道是哪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秦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最关键的一段历史,没有秦国,就不会出现中国。

    奴隶制国家转变成封建主义国家,这是历史进程中被变法所推进的一个基点。若是我们将历史中的那些转折点都设定为基点,那么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是第一个历史基点,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属性的历史基点。我之所以说这是历史进程里必然存在的一条变法之路,那是因为人类的思想在历史进程里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从百里奚那样的人物,到鬼谷子神秘存在的人物,再到后来的,老子、孔子等等人物,都是思想上在起变化。

    一个人若是没有思想,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如何能推进历史进程?

    秦国的历史之所以能有这么一次极大的跃进,靠的就是秦孝公和卫鞅思想的跃进。秦孝公有想法,有建树,有私心,他想要自己手里的国家过得更强大,所以他需要去招揽有识之士来帮助自己完成大业。卫鞅有思想,有智慧,有理想,他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他需要去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发挥才能的君王。于是这两人在一个非常合适的契机之下,相见相识又相携,一路相互信任到最后秦孝公的离去。

    如果说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这一点都不为过,没有思想的进步,历史如何推进?原始人从发现火种到后来的社会雏形,若是没有思想的出现,恐怕连火种都不会被发现吧?更何谈历史呢?一群原始人,只会举着木棒,到处寻找猎物,杀死猎物就往嘴巴里塞,以此来填饱肚子而已,并不会去想若是把肉烤熟了吃,会不会更美味?当原始人想到用火烤熟肉再吃的时候,思想就已经发生了一个跃进,历史也就因此而改变了,向前跃了一步,推进了进程。

    商鞅变法,就是这烤肉的思想跃进。每一次历史的飞跃,都会导致历史进程的改写和变化,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没有思想就没有历史。思想在一步步变化,历史也在一点点的跃进,一般情况下是慢慢前进,一旦有了一个思想的转折点,历史进程就会产生一次极大的跃进,无论这样的跃进是好,还是坏,那都是历史进程必然存在的。

    因此,思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跃进,没有思想,就没有历史进程。


    2018.02.09  云旗先生 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il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