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逆流之纵,顺势而横——读《大秦帝国—国命》

逆流之纵,顺势而横——读《大秦帝国—国命》

作者: 悦闻心声 | 来源:发表于2017-01-24 16:37 被阅读0次
    书缘

    所以与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结缘,乃是为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影视魅力所吸引,所以与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而结缘,乃是为路遥先生所著《平凡的世界》及其同名视剧所刻画勾勒出的厚重陕北土地与朴实陕北人民所吸引,不由得触发了对那片土地的向往。灵魂在那黄土高原上走了一遭,倒是不愿轻易回了,于是借着《大秦帝国》的光辉,在这深邃而缄默的陕西土地上,继续踽踽而行……

    由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叩开这古老的战国大门,不觉已被门内那铮铮硬骨的老秦人,殚精竭虑的秦孝公,法制严苛的商君所感动。虽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已播,但还是选择了翻开先生的原著,一则为了省时,二则不愿受影视形象所累,于是向着那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波澜壮阔继续前行。

    而此番前行,不仅收获到所行的这片秦土上的故事,更详尽地了解到山东各国的事故。由此对比,不由得更加敬佩前者君民于上升时期之如履薄冰的谨慎踏实,于创业时期之兢兢业业的实干作风。

    书感

    《国命》乃是《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二部(视剧称之为《纵横》),主要讲述以张仪为代表的秦国阵营(秦惠文王赢驷,司马错,樗里疾,绯云,赢华)用连横之法对抗以苏秦为代表的山东阵营(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屈原、荆燕、燕姬、子兰、子之)的合纵之术,最终秦国以十五万铁骑大败山东四十六万兵马,从而奠定了秦之霸主地位。历史小说固不是史实,何况史实也未见得真实。是非成败转头空,愚者认为今人品读历史,不应受成败所局限,而应以人物为主,从人物中读出思想,从思想中,品味人生。

    苏秦——刺股而学,逆流之纵

    小说中,苏秦与张仪乃同为鬼谷子门下学生,二人同窗几载,学成之后,誓要一展所学。苏秦云: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又曰:“十年铸剑,一朝出鞘,天下谁与争锋?”而此等宏图之语,张仪却未曾有言。由此,可见苏之志向非凡应在张仪之上。而前述之志并非济世之无私之志,而是个人功业抱负之自私之志,即苏比张更渴求个人的成功,而非历史潮流的进展。初出茅庐,苏秦目光炯炯,选定的是正在崛起中的秦国,断言将来一统天下者,非秦莫属,而张仪对秦不甚了了,且有几分世俗的嫌弃,选定的是依旧强大的齐国。

    然而,世事难料。苏秦西出铩羽,张仪则南下折翅,初入江湖,不谙世事的二人均已失败告终。当苏秦落魄回洛阳苏庄,见“嫂不为炊,妻不下机”,自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便于苏庄外另一破败草庐中皓首穷经,寒窗苦读三载。对于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即便缕缕碰壁亦不会挫伤其半分斗志,往往能破釜沉舟,所以期间其用功之艰辛自不必多说,况竟留下“刺股”的故事激励后人。孜孜三载,苏秦终于《阴符经》中浸润出了这“窥透时机,应时而出”的大谋境界”。

    所以当秦国东出,天下大乱之时,正是他再度出山之时,而此前长策早已了然于胸,他要等的便是这一天下乱象。大成合纵,携着他的合纵之策,凭着那三寸之舌,竟是将山东列国悉数访便,成功的劝解六国君主达成合纵抗秦的盟约,而后立即设计使张仪入秦。如此,合纵更稳,其地位也更固。六国腐朽入骨,而秦却生气盎然。六国丞相兼六国特使的他不是不清楚这一点,但他却硬是在浩荡的历史潮流中撕开一个口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股合纵的逆流不仅在于助其登上人生权利的巅峰,更重要的是其一种敢于向命运挑战的魄力与勇气。

    窃以为,自私到了勇于挑战潮流的极致,此为苏秦之个人小气,亦为其伟大之处而终成大器吧。

    张仪——可嘻可怒,顺势而横

    上节已说,苏张二人首次出山不利,此不再重复。首次告败,苏张二人均至家中,但二人的做法却是截然不同。苏选择寒窗苦读,而张却有些消极遁世。张所以再次出山,乃是因为中了苏的计谋。由此对比,可以看出张比苏少了几分坚韧的毅力,而多了几分潇洒的随性。

    张仪诙谐犀利,而苏秦凝重睿智;张仪不修边幅,而苏秦整肃华贵;张仪像是个市井布衣,而苏秦像个高堂雅士。当初苏想到秦国,却被逼回了山东;张想到齐国,却被逼到了秦国。命运让两人错位,我想应是性格使然。

    既进苏秦之局,张仪入秦便大刀阔斧,使出浑身解数,一计“积羽沉舟,大破合纵”的连横之术便顺势而出。窃以为,张仪却丝毫没有与苏秦争高低之心,张之所为顺时顺势而已。老子所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哉斯言!

    连横妙计既出,张仪便亲历山东列国,其艰难险阻又不必多说,凭一张利口恁搅得合纵同盟貌合神离。当然,若以君子眼光评议,张仪所用计策大都狡黠无比,其中以“张仪欺楚”最为有名。然则,历史确是成王败寇,只管成败,无论缘由。对于张仪之狡黠,我不置可否,但需谨记,凡事当以长远眼光来观之,如此,断难有错。

    苏张之利口,天下闻名。其游说君侯,涛涛雄辩,固在其职。但张仪却不止于此,见愤恨无理之言,张仪定然反驳。其中,以二次怒骂孟轲最为激烈。不顾世俗,不管权威,捍卫自我价值正理,这便是张仪。

    孟尝君田文——目光如炬,知人识人

    说到孟尝君,最值一提的莫过于其三千门客,其中竟不乏鸡鸣狗盗(一个擅学鸡鸣,一个擅学狗吠,一个擅于偷盗)之徒。你道孟尝君老眼昏花,竟养些庸庸之辈,那便大大错了。孟尝君此三千门客,皆身怀绝技,身怀奇技,故各有大用,各有妙用。苏秦之死,便是那偷盗之人捕获真凶;孟尝君遭追杀困于城内,便是是鸡鸣之人助其脱险。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千门客之中的冯嬛。对于终朝一事不做,却履要要求的冯嬛,孟尝君却是不动怒色,一一应允,非其财大气粗,而是其知人识人矣。三次过后,冯嬛终显山露水,多次谋划皆就孟尝君于危难之间。

    春申君黄歇——圆滑处事,圆滑处世

    黄歇与屈原同为楚国变法新臣,然则,二人性格却是迥乎不同。黄歇圆滑,屈原激励。

    黄歇此人最大特点,莫过“圆滑”二字,一句“噢呀呀”是其口头禅。身为变法权臣,却少有仇敌。这也是,秦楚大败之后,黄歇任位高权重,少有牵连的缘故。

    圆滑处事,让其得以圆滑处世;圆滑处世,又让其不被罢黜继续得以事。愚以为,处事圆滑,似慢,实则快;处世圆滑,似柔,实则刚。

    屈原——爱国诗人,激烈义士

    屈原首先是一诗人,然后才是义士。纵观屈原一生,其诗词歌赋确比变法强国之功要大。可叹,屈原一生却皆以变法强国为至高信仰,故其为诗人,也曰“爱国诗人”。窃以为,屈原之失,全在激烈过甚。变法并非必定激烈,而应视国情而异。昔者,孝公之秦,商君变法,贤主名臣,雷厉风行,况且以商君五牛分尸而终;而威王之楚,庸君逆臣,纵有屈黄大才,变法亦不得激励过甚。而屈原爱国心切,操之过急如拔苗助长之人,终误了自己亦误了楚国。

    当然,全书还有颇多可圈可点之人物,但上述五人乃笔者认为最值一写之人物,故作了点评。一孔之见,不到之处,还请观者矫正。

    总之,读罢此书,我有如下感悟:
    1、不经风霜,难成大器

    2、人情冷暖,人须独立

    3、审时度势,不仅只是等待机会,还要学会创造机会

    4、抓住机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实力的积累

    5、人需目标明确,不能歧路亡羊

    6、人需有一技之长

    7、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谋职当顺性而为

    8、高明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独到的眼光,发现他人的长处

    9、敢于索要要求的人,能力不会太差。

    10、 处事圆滑,似慢,实则快;处世圆滑,似柔,实则刚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注重积累,不能急与求成

    12、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内因外因相得益彰方能成事

    (关于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系列些许与史实出入的非议,笔者认为,既然选择了看此种小说,便要接受其作为小说的风格,若全是史实,何妨去读《通鉴》?但不得不说,大致翻看一下,后部的作品质量确有下滑,故不会如此详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流之纵,顺势而横——读《大秦帝国—国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gz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