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暮潇潇诗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筱青读诗经(22) 江有汜

筱青读诗经(22) 江有汜

作者: 筱筱青青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6:07 被阅读1689次

    百度百家版

    原文

    江有汜(sì),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zhǔ),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tuó),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筱青读诗经(22) 江有汜

    注释

    汜: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河水。

    之子:这个人  归:归家,回乡。

    以:与,相处,在一起  不我以:不带我。

    渚:水中小洲。

    不我与:不与我相聚。

    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鼠思,忧思也。

    沱:长江的支流名称。或以为与“汜”同。

    过:到。与前文的“以”、“与”义同。

    其啸也歌:啸是唱歌没有谱和调的意思。有“狂歌当哭”的含义,因内心痛苦而发出的且哭且诉悲声。

    筱青解经:

    诗经其实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晦涩难懂,但是诗经因为言简意赅历来都各家解释成完全不同的意义,而让人无法取舍。

    就说这篇《江有汜》吧!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

    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

    或以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筱青解经从不加白话文。

    下面筱青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两种解释。

    一、媵妾说

    认为此诗主人公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的理由来源于诗小序。

    诗小序曰:“《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郑笺》:“妇人谓嫁曰归……嫡与己异心,使己独留不行”;唐·孔颖达:“嫡妻往归之时不共我以俱行”(以上均见《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是时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此,而嫡不与之偕行,其后嫡被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诗集传》)。

    《诗小序》的意思就是说这首诗是赞美媵的,媵妻勤劳而不抱怨,嫡妻事后能悔过。文王的时候,江沱一带嫡妻不重视媵妻,媵妻劳而无怨,嫡妻后来感到自己做事太过分了,亦有悔意。

    什么是媵 [yìng]?

    媵,原本指随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春秋战国时期,媵女单指陪嫁出去的女性。主人出嫁一般作媵的是贴身婢女或一生相伴的好姐妹亲戚。

    《仪礼·士昏礼》注说:“媵,送也。”也就是说,“媵”是给“嫡”的“陪送”。

    大家应该都看过刚刚大火的《芈月传》吧?

    主人公芈月当时就是做为芈姝的媵妾嫁给了秦王,这才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位太后。

    筱青读诗经(22) 江有汜

    那么什么是媵婚制呢?媵婚制具体是指: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到男方,即陪嫁,或随嫁。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这是古代史书对媵婚的记载。具体意思是说,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妻),女方以“侄”或“娣”随同出嫁,同时还要有两个和女方同姓侯国的女儿陪嫁,也以侄或嫡想从,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聘九女”的由来。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媵”,而另一个被提到的人就是嫡妻。

    女主从小就被明确了身份,要做某位贵族的媵,可能她自己本人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可能是出于嫉妒或者其他私心,那位“嫡妻”出嫁的时候却没有带上她。

    女主因此受到不小的打击,她仍然勤劳做事而没有任何抱怨,这和《甄嬛传》所有妃子之间勾心斗角,争地位、争名分、争富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此女子的“勤而无怨”,“嫡”能够认识到自己由于私心私情,没有接受“媵”的过错,幡然悔悟,接受了媵,像汜水最终回归到长江一样,可以再合为一家。

    是不是觉得很别扭?

    筱青对此说持怀疑态度。

    因为《诗经》为先秦民歌,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传,至西汉朝鲁国毛亨从家宅墙中挖出,始传于世。

    毛亨称其诗学传自子夏,作《毛诗古训传》,传授侄儿毛苌。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同时有四家为《诗经》作注,齐、鲁、韩三家诗从西晋到宋先后失传,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毛诗古训传》流传至今,史称《毛诗》。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或《毛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诗经本来就是民歌总集,其序却是文人所做,前面我们说过毛诗认为诗经就是美教化的,文王所行的是王道仁政,因而人们都能够各安天命,这里说《江有汜》是美“媵”诗实在牵强附会。

    若真是美媵,后面步步递进说你不带我走,你将来一定会后悔、伤心、痛哭作何解释?这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妹妹或者侄女对姐姐或者姑姑所说的话。倒是更像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伤心欲绝的诅咒。

    我们再看弃妇说。

    二、弃妇说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必江汉商人远归梓里,而弃其妾不以相从。……妾乃作此诗以自叹而自解耳。”

    方认为这是一首弃妇的哀怨诗。古代有一夫多妻制,商人在经商的地方娶了妻或者妾,当他返回家乡时,却遗弃了她而没有带回家乡,弃妇因此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以自我安慰。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而不是前面“之子于归”所代表的出嫁之意。

    筱青觉得此说更加靠谱。

    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这种情况也不是少数。很多两地分居的夫妻,丈夫如果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在经商之地有第二个家的不在少数。

    我的一个邻居是个离婚的姐姐,她家男人是个台湾商人,在台湾有妻有子,在这里则以夫妻关系和邻居姐姐相处,一旦哪一天台湾商人回乡,恐怕也不会带走邻居姐姐吧!

    如果是弃妇诗,这首诗的白话解释就很有趣了!

    白话译文

    江水浩荡啊有支流,心爱的人儿要回家,不带我回乡把我丢,你终有一天会懊悔。

    江水静流啊有小洲,心爱的人儿要回家,不再爱我把我丢,你的伤心在后头。

    江水滔滔啊有支流,心爱的人儿要回家,不再与我相厮守,你会悔恨而痛哭。

    全诗三章,每章五句,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自然,语言浅近,表达的感情层层递进。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都是长江支流,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

    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乘坐小船悄然离去。

    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

    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

    弃妇咬牙切齿的诅咒与期盼跃然纸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心疼。

    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

    弃妇设想薄情郎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她们之间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也许在她心里,期望自己设想全部成真,那个薄情的男子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最终幡然悔悟,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

    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筱青读诗经(22) 江有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i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