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冥想到底是什么?它有用吗?有什么用?
你可能也是抱着这样的疑问来打开这本书的吧?人们对冥想这种内心修炼方式可能存在不同的困惑和不解,甚至是一些偏见,这很正常。事实上,本书作者安迪•普迪科姆也曾经对其有过各种误会和成见,但最终,是冥想把他从悲伤中拯救出来,让他获得宁静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安迪目前是英国保健委员会的注册临床冥想导师,他第一次接触冥想是在11岁,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亚洲成为一名佛教徒,之后在寺庙隐修数十年。2004年,他决定从寺庙回归俗世,带着简单的目标回到英国,为更多人指引冥想和内观的道路,让人们了解冥想,真正地感受它、实践它,摆脱那些负面的情绪,并最终收获自由平和的人生态度。
其实,无论你是抱着何种心态来读这本书,都可以自在地看看作者安迪的心路历程。最好的阅读方式是,跟着他实践书中的方法,来看看这到底对你有没有帮助。然后,你可以再次思考这些问题:冥想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另外,虽然本书包含着开始冥想需要的一切,不过你还是可以浏览作者创建的“头脑空间”网站(headspace.com)寻找更多帮助,网站上有相关的指导音频可供下载使用。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会看到安迪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冥想初体验、他的僧侣生活,以及他为初学者提供的极富教益的建议。
阅读本书是不是你第一次接触冥想呢?如果不是,回想一下你的冥想初体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到目前为止,冥想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再回想一下,你当时为什么想要尝试冥想?我们知道,冥想在医学上已经被证明:对于焦虑、抑郁、瘾症、失眠及强迫症等病症的治疗都大有裨益,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里人们常见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很多人也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才开始冥想的。
其实究其本质,冥想就是一种内心的修炼方式。我们通常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却忽略了心灵的方面,这也许是我们心灵“生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让我们一起学习冥想,来看看我们的内心会收获什么吧。
安迪最开始接触冥想是在他的父母离异的时候,当时他才11岁。妈妈报了一个冥想课,他和姐姐都跟着去了,他也因此第一次体验到了一动不动地坐上三四十分钟和这么长时间里内心的平静。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姐姐觉得无聊而放弃,妈妈也不是很重视。至于安迪,他在告诉同学们自己学习了冥想之后受到了嘲笑,这让年少的他又羞又恼。
后来,他也和我们大家的生活轨迹一样,慢慢淡忘小时候学习的技能。有很多新的事物渐渐地进入我们的生命,安迪也暂时离开了冥想的世界。直到成年后,在面对一些难以排解的悲伤和压力时,他重拾冥想,并决定成为一名僧侣。
事实上,在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安迪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状态几乎和所有人完全一样,正常地升入大学,主修运动科学,没有什么特立独行的癖好。所以,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几乎让安迪身边所有的人都感到忧虑。但对于安迪自己来说,他认为这是他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在作为僧侣生活的期间,他穿行过很多国家,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认真审视了生活。而现在,他要从寺庙跳回俗世。
在这么多年的冥想和僧侣修行经历之后,安迪打算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我们避免冥想路上的一些错误。下面,他会给出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握和练习冥想的建议。
我们都想要放松,想找到面对生活的姿态、处理悲伤和压力的良方,想找回儿时那种天地宽阔的感觉,真正去享受“活着”这件事。安迪告诉我们,无论是感觉事事不尽如人意、生活不应只是如此,还是想知道如何从快节奏的步调中停下,如何减少焦虑、忧愁和愤怒,以及如何控制渴望,冥想都能帮到我们。事实上,冥想已应用在一些医学治疗手段中。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拓展边界,带来一些新的色彩。冥想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但是具体如何运用以及何为最适合你的应用方式,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的。
所以,在一开始,最好不要刻意去寻找某些特定的目标——比如改善睡眠或者平复焦虑心情,请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吧。因为冥想的世界是那么地宽广,任何与内心相关的事情都能从冥想中获益。想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不需要用到你的内心吗?
生活中有个现象其实很奇怪:我们对“锻炼身体”这个概念习以为常,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对心灵的锻炼。同时,很多人体验冥想时和他们做其他事情一样匆忙,好像我们真的无法再抽出一刻来体验宁静的内心。这也导致很多对冥想感兴趣的人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往往只是独立地进行一次冥想的技巧,缺乏如何运用并坚持把冥想融入日常的辅导。在这本书里,安迪将指导我们进行更广泛的心灵训练。
让我们和他一起每天花点时间修炼自己的内心,看看这会带来什么吧。
当你试图开始冥想,你首先要摒弃一些偏见,比如,不要总是想到站在山顶、腰缠麻布的瑜伽修士。最开始有人试图把冥想引入主流医疗服务时并不被看好,于是他们把名字换成“内观”来继续研究。尽管内观的源头在于佛教冥想传统,不过到现在,其本质已经大有不同。
内观是大多数冥想技巧的关键要素,它意味着此时此地的专心。这远远不只是形式上的闭眼打坐,而是要让内心以意识的自然形态休息,抛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判断。这也就是说,内观是随着生命的展开而自然发生的体验,不需要去刻意创造或者维持,反而应该退回到内心最自然的方式来休息,丢掉占据你内心的房子、车子、票子等,暂时远离世俗。
冥想正是从这里开始,没有任何神秘的意味。你可以认为冥想是一种方法,为你创造最合适的条件来练习内观的技能。通过每天坐下来冥想一会儿,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你便可以体验到那种“在当下、在此刻”的存在感。随着你越来越熟悉冥想,你可以将它推广到生活的其他时刻来进行内观。
内观和冥想二者的差别(冥想是内观的方法之一)乍听起来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也常常被混用,但本书在这里强调这种差别,是想告诉你,如何将小小的日常冥想练习融入你的时间安排中,以及如何利用更广义的“内观”思想来改变你日常生活的经验。
可以想象,会有资深的冥想修炼者反对本书每天10分钟冥想练习的主意,这似乎是没营养的快餐做法。但“少量多次”的构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这样的确更灵活、更容易产生效果,尤其是短时间内更容易保持冥想的质量。当然,如果一天10分钟练习下来,你觉得很容易,想要练习更多更久就更好了。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冥想并不是要你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或是一个全新的人,而是教你修炼意识,理解自己既有的思考与感知方式及其缘由,学会真诚对待自己的感受和现有的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健全的认知。
也许在这么做的同时,改变会悄然发生。冥想不只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体验。这就是说,你要亲自练习才能体会真正的益处,而且和去健身房一样,要有规律地去练习。好比读一本减肥的书,再好的理论都不如你踏出第一步去运动、改变饮食习惯,而且坚持下来。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冥想的学习和练习。
(一)何为头脑空间
安迪选择用“头脑空间”这个词来指代冥想的结果:一种潜在的平和感、一种无法动摇的满足感,有很多人会称之为“幸福”。但是比起那些依赖于我们心情变化的幸福,头脑空间要更长久稳定。而且,为了追寻和维持那些短暂的幸福,人们要不断寻找新的快乐体验,同时抗拒不幸福的事物,生活也许会成为一场无休止的追逐。其实,我们本身已拥有能令人平静满足的头脑空间,只是这空间还有待我们去认识。
安迪在印度旅行时曾遇到过一个叫乔西的朋友,他的经历可称得上人间惨剧:曾经拥有和和美美的一个大家庭,然而他的妻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离世,车上还有她的父母和最小的孩子,无人生还。那种痛苦令人难以承受,但作为父亲,乔西仍然坚强地照顾着其余几个孩子。可是几个月后,由于台风、洪水以及随之而来的疫病,乔西的母亲和孩子们也都走了。乔西再也无法在那间见证了种种悲剧的屋子里生活下去,可是他的老父亲坚持要留下。乔西搬走后没几天,房子着了火……乔西说,他不敢确定这是意外事故,还是父亲对人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这个男人遭受的痛苦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至亲至爱相继离开,天地间仅自己孤身一人来面对余生。可让人惊讶的是,这个男人看上去平静而气度非凡。
乔西说,他在失去家人、失去一切之后,在走投无路之际,开始尝试冥想练习。安迪问他,冥想是否真的改变了他的感受,还是一种情绪的麻痹?乔西答:“冥想改变的是对感受的体验。”尽管他还是会时常感受到那些强烈的悲伤,但是也可以在那之外找到一处平和宁静的所在,可以永远在那休息。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对所有人来说,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挑战和痛苦。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活在世上必须承受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修炼内心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你可以有效地改变周围的世界。
(二)两个练习
要获得或者说找到头脑空间,我们需要逐步地练习。在现代社会,对很多人来说,完全不做任何事情是令人恐慌的。即便是躺在床上或是吃饭,我们也要玩手机或想东想西来避免这种所谓的“无聊”状态。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练习就是:不做。不用离开你正坐着的地方,也无需特殊的姿势,只要把手机放下,再闭眼静坐一两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你也许会有很多想法,没关系,只需要来体会“静止”的感觉。
也许你正站在通勤的车上,也可以试试。闭上眼吧,待会再接着看。
练习结束,现在感觉如何?
或许你觉得很惬意,或许你觉得无聊、着急地想睁开眼,都没问题,这只是一个初步练习。
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幸福感的来源,工作上做完一个大项目,朋友聚会聊天、嗨到凌晨,用一下午看电视剧,网上购物或者别的什么,都会带来幸福感。这些当然没有什么不对,这就是我们的真实人生。但是这些活动带来的通常是比较短暂的幸福,并非持续的头脑空间。这也就是说,在结束这一切之后,在所有的忙碌之后,你可能会意识到——内心依然无比空虚或疲累。
因为你的内心充满各种想法,而你始终是从一件分心的事过渡到另一件来生活的。手机等科技产品无疑加剧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整天都在分心,担心错过别人的信息、担心回复不及时……我们成了科技的人质。当然,我们无法关掉一切信息来源了事,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处理信息的技巧,避免自己被淹没在信息流中。
第二个练习针对“分心”这一点,关注感官。保持你刚才的坐姿,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感官上,最好是听觉或视觉。安迪推荐的是闭眼感受背景声音,不过也可以睁眼盯着某样物品。不管你选择什么,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时间越长越好,但是还是要放松。如果你因为别的事分心,只要移回注意力再继续关注,就行了。
你觉得怎么样?能很容易地集中注意力吗?你是过了多长时间开始分心的?
但凡能在一个感官上集中注意力超过1分钟,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哦。
正如同前面讲的,我们过着忙碌、充满责任与选择的生活,我们的身体和内心都经常被过度使用。你有没有感觉到即便要睡觉了,整个人也还是像在运作中的齿轮?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压力真的很大,近年由压力导致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发病率一直在急剧上升。而内心修炼和头脑空间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帮我们减轻压力哦。另外,不要忽略它将对你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改变。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每天的内心修炼为你自己带来了更好的状态,那么你和他人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其实,冥想是广义的内心修炼系统的三个部分之一,属于实践技巧。另外两个部分分别是运用技巧的方法和将技巧融合进日常生活。这三者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安迪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冥想方法:一种是他称为“阿司匹林”的方法,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遇到压力时,便做一下冥想,状态好些之后,我们又继续忙碌的生活,又遇到压力我们再来,就像感冒发烧吃药一样。把冥想当作是感冒时的特效药,这完全没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要进行完整的内心修炼,从而让我们将相同的内心状态融合到生活的其他部分,也是安迪大力推荐的方法。
大多数人一天只能抽很短的时间来练习冥想,但将内观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改变这一点。我们说,内观不需要你改变任何东西。一方面,是因为一下放弃所有或猛然改变你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剧烈改变很难维持,而可持续是内观生活能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内观是要学习如何改变体验,如何找到你本该拥有的生活方式,同时这将带来满足感。
一开始,内观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否有些陌生?不过现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冥想和内观的差别:内观是让人活在当下的能力,而冥想是学习这一技能最好的方法。归根到底,安迪试图教给你的,就是如何利用更广义的“内心修炼”和“内观”思想来改变你的日常生活。看完这些内容并且跟着书里的指引做过两个小练习的你,有没有信心去迎接这种改变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每天抽出片刻去体验真正的宁静。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
冥想,内观,内心修炼
要点:
冥想是一种可能改变人生的技能,但是具体如何运用,以及怎样才是最合适你的方式,是由你来定义的。
内观是大多数冥想技巧的关键要素,它意味着此时此地的专心,远不仅是形式上的闭眼打坐,其含义是要让内心以意识的自然形态休息,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判断。
冥想并不是要你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或是一个全新的人,而是要教你修炼意识,理解自己既有的思考与感知方式及其缘由,学会对待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你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健全的认知。
我们用“头脑空间”这个词指代冥想的结果,那是一种潜在的平和感、一种无法动摇的满足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