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15ac4feda7ece944.jpg)
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厌者”。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各国的卿大夫们,他们每每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加以分析,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未来的吉凶祸福。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也就是说,在谈到如何行善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改正自己的过错。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如何多做善事,积累功德,而忽略了改正自身过失的问题。
其实,人在红尘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过错,人生的路上,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改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因为我们总是在自身的利益和愿望上考虑问题。做什么事情总是怕自己吃亏,而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不知不觉就会产生很多的错误,尤其是头脑中的一念,首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得过多,所以在谈到行善的问题时,首先应该正视和改正自身的不足,而且应不断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09afabbc15ee4c71.jpg)
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春秋时期各国的卿大夫们,他们每每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加以分析,便能判断这个人未来的吉凶祸福,并且没有不灵验的。这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得到。
大凡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的吉凶祸福的征兆,都是发自于他的内心,而表现于他的外在行为。凡是那些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够获得较多的福报;而那些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灾祸。
一般人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是眼睛被遮蔽了一般,什么也看不清楚,却还说祸福是无定的,是无法预测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能以至诚之心待人,那么他的心就会与天道吻合。那么一个人的福报是否即将到来,只需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定能够预先得知了;他的灾祸是否即将降临,只需看他所做的恶行,也必定能够预先推测出来。
现在想要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在还没有讲到行善之前,就必须先从改正自己的缺点、过失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ab830ce4040a100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