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赵磊:引导师的现场干预策略与逻辑

赵磊:引导师的现场干预策略与逻辑

作者: 团队引导者赵磊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10:53 被阅读0次

有位伙伴在后台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赵老师,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引导工作坊,现场引导师只是按流程走,看起来很顺畅,现场也挺热闹的。可为什么没有打动人的结果产出呢?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其一,引导师认为自己是完全“中立”的,抱着只走流程不干预的理解,忽视了流程只是参与的保证,真正重要的还是内容;其二,没有真正理解引导之于组织的价值与作用。换句话说,估计是没想明白,如果你只是一个掌握工具的主持人,客户为什么不指定内部人担任引导师,而要花钱请你来做?

所以,对于职业引导师来讲,不仅仅要学会设计实施流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干预的逻辑与时机。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结果产出。

以下公式,是我经过几十个大大小小引导项目领悟出来的干预逻辑与策略,供大家参考。

F-S-C-S-H-A

聚焦主题-Focus on Theme

战略连接-Strategic connection

客户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

系统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

假设质疑-Hypothetical question

行动践行-Action practice

1. 聚焦主题:

我个人习惯于在工作坊上花点时间,请参与者对主题进行澄清。

经常会有甲方的伙伴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尤其是当他们认为参会者都了解该主题的时候。我很理解他们希望把研讨时间多花一点在讨论“怎么做”上,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团队讨论进入焦灼的时候,迟迟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讨论“怎么做”。因为没有形成对主题的统一认知和聚焦,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造成新的困扰。

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战略工作坊,其中有一个主题是研讨“在某日期前完成**车型顺利导入”。前期访谈时,受访者都说他们和团队伙伴对主题很清晰,但我问了以下两个问题以后,发现他们还需要对问题进行聚焦,才能够开始正式的讨论:

什么是顺利?我们是如何界定顺利的?

认定导入成功的节点是什么?试产、量产、销售完成……?

所以,当讨论开始之前,帮助团队搞清楚“是什么”,远比“怎么做”更重要。

2. 战略连接

在引导项目上,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那就是参与者对于讨论主题必要性的质疑。

引导项目的主题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决策者对于战略目标达成过程中的焦虑和期待。在现实工作中,管理者每天聚焦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机会抬头看路。所以,决策者的担忧不容易被团队成员所理解。参与者产生对决策和行为不理解,继而对主题必要性产生质疑,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现场出现这样的情境,引导师一定不要回避。即可以邀请与会者公开谈谈自己的想法,引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也可以请决策者谈谈焦虑和期待,以期获得更好的共识与理解。

最重要的一点,在战略目标与问题产生强关联之前,不要迅速陷入具体的事务性讨论,避免由于对战略目标上认知的理解差异,导致在策略的讨论中南辕北辙。

3. 客户导向

这些年接触比较多的主题,问题的外在显像都是内部流程不畅、沟通不畅、机制优化、部门利益、甚至人际冲突的情境。

这种类型的项目,团队的关注力往往会集中在谁掌握真理、谁的证据更有说服力,甚至陷于谁对谁错的情绪中。尤其是涉及到自身(部门)利益的时候,这种冲突显得更加激烈。

面对这样的情境,引导师心里要清楚地了解,“组织的一切成果都不会在内部产生”。这是一个理念,更是组织的价值体现。所以,当人们聚焦于内部资源争夺的时候,引导师有责任帮助团队从整体目标而不是部门KPI,从客户价值而不是部门内部价值,从组织利益而不是个体立场,进行反思。

团队引导师要在讨论过程中时常询问:

这个政策对谁负责?对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影响如何?

客户会否因为这项策略受益?在哪些方面受益?

这个行动是否关注到了公司其它部门的利益,还是只有一小部分的受益者?

慢慢追问下来,这种类型的工作坊往往会以探询最大公约数的方式达成结果。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客户导向是衡量组织价值的唯一标准”。

4. 系统思考

凡是能够拿到引导工作坊讨论的问题,一定会涉及到跨部门、跨系统、跨职能。

引导师不仅要帮助与会者将主题与战略对接,更要从组织系统效能提升、成果可持续应用、构建组织运营生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包括以下可以探询的内容:

利益相关者是谁?我们如何排序?

组织的资源被最大化整合了吗?

部门间做到充分协同了吗?

某个部门的策略对其他部门的关联影响如何?

如何为其它部门提供更多支持,以获得共赢吗?

如何将成果能够更大范畴的应用,并能够推动组织可持续运营?

无论从管理者领导理念出发,还是组织整体战略出发,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去认真思考,以保证当下的策略对于组织可持续运营,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5. 假设质疑

我们总说创新很难,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如何改变思维模式,接纳新的观点。前提之一,就是能够发现并质疑假设。

参与工作坊的伙伴,都是过往的成功者,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正因如此,过往的“经验”和“对未来趋势的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解决问题的限制性条件。

引导师在现场要敏锐地发现,引导参与者看到这些假设。比如在谈到市场竞争的话题时,参与者可能会认定不会有某种情境的发生,而认定的理由很可能就是基于过往经验的假设。这个时候,引导师需要进行提问式的干预:

这个观点是我们的假设吗?

为什么这种情境不会发生?

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情境会发生?

这种情境如果发生,我们有哪些应用策略?

引导师需要注意,在你提出相应问题之前,要明确地告诉对方,我提出的问题不是要质疑你的观点,而是我想了解更多的可能,也希望呈现多元化的可能性。以避免陷入观点对抗的窘境。

6. 从落地践行出发

很多引导项目开始很顺利,流程很顺畅。布置、内容、主题、情绪、体验甚至色彩都给参与者一种惊艳的感觉,却在最后阶段讨论行动计划的时候,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对于组织来讲,真正重要的是工作坊中所制订的行动计划可践行程度如何。引导师要在行动策略制订完成后,大胆地进行追问:

行动计划真的能落地吗?

行动计划最大化的运用了组织资源吗?

跨部门沟通的协调确认了吗?

行动成果的衡量标准清晰吗?符合SMART原则吗?

如何证明目标具有挑战性?

无法达成目标的追责标准是什么?

如何带动团队而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体?

相比于传统咨询顾问,引导师在团队进行研讨和参与式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聘请一位有经验的引导师可以让团队更高效地达成目标,反思过往的思维惯性。引导师不仅仅是掌握流程工具的人,更要成为对商业敏感,善于捕捉大势,以终为始践行者。

对于工作坊,“引导师不能预测,但却可以做好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赵磊:引导师的现场干预策略与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tg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