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社群朋友的母亲生病住院,要做一个手术。由于病情比较特殊,她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母亲的病情,瞒着父亲,瞒着自己的先生,瞒着一大家子的亲戚。她害怕一旦把实情告诉家人,他们知道病情后,当着母亲的面,万一词不达意反而影响了母亲术前的情绪。
和医生约好了时间要谈手术的事,她迟到了一会儿。父亲先她一步到医院,医生把病情都交了底。原本一直以为是小手术的父亲,承受不了病情存在可能会严重的医生预判,而崩溃大哭。
一个大老男人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所谓的“坏消息”的打击。一边给亲友打电话说病情,一边带着鼻涕眼泪抽咽着。父亲哭泣时的样子并不好看,但也着实让人看着心疼。
少时夫妻老来伴,这话一点都没错。
老夫妻之间的情感流动,是自然而然的事。
事情既然发生了,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一起承担,总归是稳妥一点。
2.
前段时间,一朋友的父亲突发意外事故,脑部受损严重。父亲刚刚抢救完的那几天,朋友要在夜里守着看瓶。一会儿一会儿地查看点滴的进度。这样的夜里很难睡一个好觉,每每等到后半夜,眼皮子耷拉下来,才敢趴在床尾眯一小会儿。
术后转入住院部,医生告诉她,父亲的大脑受损,有可能造成精神病性的问题。用人话说,就是有精神分裂的可能性。
医院里常有传教布道的人,义务为病人祷告。病房里隔壁床的病人信仰基督教。她不是基督徒,当隔壁床传来圣经祷告时,她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默蹭着祷告词,祈求各路神灵,保佑自己的父亲度过危险期。
她情急之下乱投了神明,哪管是如来佛还是耶和华!
朋友的心情很凌乱,夜里常常睡不好觉。睡不着的时候,她会拿出本子和笔,把自己每天经历的乱糟糟的心情写下。当心情被呈现在纸上时,大脑里淤积的情绪重压也仿佛被卸掉了一些。
每晚将白天经历的事写下,对她来说是一个仪式,一个关怀自己心事的小仪式。她努力尝试着,不把难以抑制的哀伤带去梦里。
3.
某个冬天的傍晚,我去医院探望一个朋友。冬至前后,天黑的特别早。结束探望时下楼,路过医院的一条小巷,路灯很昏黄。
路灯边,一个男人在声声劝慰着,一旁传来一个女人悲痛的声音“我多希望用自己十年阳寿,换他活下来。”女人用力“啪啪”抽着自己的脸。
不知道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她的样子很难堪,很狼狈。
冬天的夜风很冷,冷的刺骨,那个女人蹲在路灯下,抱着双膝,把头埋得很深很深。她的蹲姿,被路灯的光影拉得有点长,后背是一抽一抽地起伏。
4.
东方卫视出品了一部名为《人间世》的纪录片。
片子里纪录了许多感动的瞬间。生命有多珍贵就有多脆弱!
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经历了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隐藏在纪录片里。
片子里除了能看到,能感受到病人在忍受巨大的病痛折磨。也能看到病人家属在陪护时的无奈与温情。
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是那些家属最珍爱、最珍视的家人。
如若说,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承受着一倍的痛苦,那么,围坐在床侧的家属,也许承受的是不止一倍的痛苦,以及隐忍。
“不要把脆弱流露出来,要让病床上的人感觉轻松一点”——这种类型的话,估计很多陪护家属都曾在内心,暗暗对自己说过。
为了不让他/她感到难过,你的陪伴与呵护是如此的悉心。
现代医疗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谈及安慰,不仅让人想到,躺在床上的病人需要安慰,陪护在侧的家属,同样需要心灵的安慰。
5.
倘若你累了,不妨让自己暂时放空几分钟,走到医院户外的中庭,闻一闻树木和花草的味道,让自己舒舒服服地长叹几口气,缓一缓那绷紧的神经;
倘若你想倾诉,不妨去微信里找一两个好朋友,说一说、聊一聊自己的心里话,释放一些压力,交互一些贴心的问候,好朋友之间本就可以互相取暖;
亲爱的,我想轻轻地抱一下你。
我愿做个能给你带去安全感的“树洞”,静静聆听你的心情。
一切都会过去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