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小记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21-09-16 14:13 被阅读0次

    第三次来这家书店,主要打算买《战争与和平》。

    进门仍要戴口罩,量体温,查健康码与行程。不是第一回来,径直先到卫生间去洗洗手,散散热气。

    店内好像在自检,人员在整理,大概是为迎接国庆做准备。二楼才是书籍的主场。上去直接找工作人员,说了书名,让帮忙查找。

    书店不大不小,估计一二百平。林林总总,如果不熟悉,想找某一本书,也不太容易。一般都有分门别类,仔细点的,会有编号索引。

    工作人员态度温言细语,只要你找到她们,不会有拒绝的意思。跟着她在书林小径穿梭,很快找到《战争与和平》。

    有介绍说草婴版比较好。可是,店里有的是另一个陌生的人名,就没有买。

    之所以犹豫没有买,反映出我对读翻译作品的一点“介怀”。同一部作品,译者不同,效果定有差别。我认为,优秀的作品,尽管各有风貌,但它们都是唯一的。可是,翻译作品,由于译者的不同,可以说,成为了另一部作品。同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作品,译本更多,让人难以选择。总让我感到,其中顾此失彼。想要买到一本更接近原著,在翻译风格上,在个人文学观的审美习惯上,更倾向于接受和喜欢。既然大家都说草婴版好,总归有它的道理。

    我想,等以后有机会碰到再买来读吧。找托尔斯泰的另一本《复活》,有两个版本,选了其中一本,但也不是草婴版。

    找来找去,猫着腰,瞪着眼,一行行一排排看过去,不消半小时,眼睛就乏了,头也跟着有点晕胀。

    现在的书,真是五花八门。装饰得一个比一个漂亮。一架架的看过去,发着油亮的光,各种的颜色,各样的封面。好比是八十年代的乡村一下子蜕变成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广告霓虹争相闪耀。正因此,反而消弱了彼此的光芒。

    书本来是用来读的,便于眼睛寻找,为什么不用黑白版面呢?花里胡哨,一定就吸引人?

    工作人员见我一定要草婴版,就说道,也要换一换其他的译本呀。意思是说,总吃一样的菜会烦的,要经常换换口味。可是,书不是菜。但我理解到,书不仅是用来读的,也是拿来卖的。书成为商品,那有商品不包装的呢。书成为商品,化为利益追求,多少就有点转变了书原本的意义。

    想想也无奈。人总要生存。这么多书的作者,包括大家名家,都不是神仙。写书著作,卖钱生活,正常不过。

    说到书店的经营,首先是它的摆放。看上去是分了类。可是,在一排外国文学里,也能看到儒林外史,甚至把鲁迅也夹在里头。抬头一望,感觉像是逛世界中心,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深眼大胡子的欧美人,有貌似中国人的日本人,有高鼻白脸的,有秀气肤黄的。打个小小的比喻,就好像走在上海的外滩,在常见的国人中间,也很容易看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难怪工作人员,也会为一本书东找西找。大概是书太多了,整理总来不以及,日久累积,你混着我,我混在你中。

    大体感到这个书店还经营得下去。不然,也不会如此乱吧。

    像家乡的新华书店,面积逐年缩小,像个小作坊,冷冷清清。一到两个工作人员,闲着无事。若是你进去,你看你的,他们或自顾玩手机或聊着家长里短。

    因此我又要说杭州富阳桂花路上的新华书店的好。整洁有序。

    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战争与和平》没买成,竟看到了全套《1Q84》。其前两本在旧摊买了看了,于是得了所缺的第三本。另买了一本冰心的散文。

    逛了不到一个小时,顶多四十分钟,就想早早地出来。因为头实在晕胀,逐本寻书,眼前像万花团,彩色的泡泡漫天飞舞,像发生了突发事件,秩序打乱,托尔斯泰要找村上春树干仗,冰心跑去劝架。头脑昏乱,只好下楼离开。

    买了三本书出了书店的门,站在长街的边上,感到自己像是脱离了现实,偏离了生活。把装着书的袋子吊挂在车把前,感到像是一个笑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购书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vr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