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学校是培养人,而企业是生产产品。产品有固定规格和标准,而人的标准是可塑却没有统一模型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我们不能用一套一成不变的制度去约束一个“千变万化”的个体;办学就要寻求一种“动态管理”,以便在“柔与刚”的张力中达到平衡。
物理学名词“张力”,是指当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在“张力”中寻求平衡的过程,如个性与共性、自由与自律、解放与约束、科学与人文、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等等,这种张力蕴含着教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先哲正是在教育张力的两极之间,寻找教育的支点,因而形成教育史上多样的教育思潮。
什么是“柔与刚”?柔是一种软法,它能让人笑着克服困难;刚,是一种硬法,它能让人果断地冲破阻碍。比如有些学校,教师将学生点的外卖直接扔进垃圾桶,看到学生玩手机立即“摧毁”,理由是违反校规,这曾引起媒体的关注与社会的质疑,不少网友表示“过于粗暴”。学生叫了外卖是违规,但背后有无其他原因,莫非这个孩子今天有什么特殊情况?为什么不先沟通后再决定呢?还有的学校因孩子发生问题,动不动就请家长到校或停课处理,或劝其转学等。学校管理过分严格,就会产生僵化;但自由度太高则会出现失控。面对两难,教育者往往容易陷入价值迷思与困境,从而采取一些低级教育行为。
因此,要寻找平衡点。在科学上,产生电流要有两个电极,如果两个电极孤立存在,没有任何反应;只有当两个电极相连组合在一起,才会产生电流和能量。教育张力的两极与之相似,只有合理组合,才会有光芒、有正能量。学校教育强调在“柔与刚”的张力中寻求平衡,并不是说没有“底线”,而是要“宽到底,严到位”,正是很好地运用了刚柔相济的教育张力。
做好新时代的教育,我们在学生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把“校规”变为“效规”。学校管理一刻也离不开制度的魔力,所以每个学校都有校规。但有些校规却被媒体称为“笑规”或“奇葩校规”,例如早读头仰天要扣德育分、早上跑操要手扣手、男女生不许讲话等。再例如有个学校食堂的早餐只有馒头和白粥,难吃且贵,而学校的配套校规是“严禁走读生带吃的进入校园,违者警告处分”——因为学校管理者对食堂经营不善,这样的校规一定会成为“无效之规”。校规不在于多,但要有科学性,体现“合情合理合法”,才能称之为“效规”。学校对校规的执行要“严到位”,这样对学生习惯培养有极大好处。
但有些学校经常是“规在纸面上”,执行上则常欠缺。有个真实的案例:某中学高一两名住校女生,下午放学后乘坐出租车回家,遭遇车祸抢救无效死亡。据说两名学生是因学校没有热水要回家洗澡,没有请假溜出来的。不少网友认为,学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住宿生交了住校费,按规定周一至周五不准离校,而这两名学生没请假就出校,说明学校管理不到位;同时也暴露出学校在制度落实方面监管不力,如门卫制度不健全、热水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许多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的,因此要在细节处注重过程管理、过程监督。
把“校规”变为“生规”。校规由学校制定已经成为潜在的约定,而如果把制定校规的权力交给学生,校规变成“生规”,就颠覆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作为教育管理者可能放不下架子和面子。目前多数管理者习惯于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去管当代的学生,由此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管理者应该能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自己制定的制度用于自己身上,这是现代学校最有效的管理对策。尤其是一些惩戒制度,执行起来效果更好。当然,全部交给学生也会出些问题,但让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这是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必要补充,也是民主治校的体现。学校所有的校规,可以让学生会、团委参与拟定与审核(低年级学生不适合),最后由学代会通过生效。这样产生的校规,是学生心目中的“生规”,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此外,对学生违规的处理,也要形成程序,不能随意;对学生违纪处理,务必举行听证会,让家长参与进来。
让“校规”有“特规”。历届诺贝尔奖中有相当一部分获奖者学历不高,在少年时代个性突出,在学校里不是“乖孩子”,正是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成就了这些诺奖获得者。每一个不一样的个体都应得到尊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不一样的个体,显然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学生中午不午休,上课有时要站着听;有些学生晚上学习迟一些效率更高;有些学生早起不适应等,这些问题在我当校长的十几年间都遇到过,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而且我也期待着这样有个性的学生不断出现。如果学校管理者害怕“个性化”学生出现,或出现以后强制解决,应属于教育无能或懒政行为。
学校的管理应是动态的,不应太过呆板。管理学上有个“模糊处理”概念,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这是一种高超的处事艺术,即达到“柔与刚”平衡的状态,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管理应该是严格、严谨的,但这并不排斥模糊,模糊处理体现了对“特殊”学生的极大包容。严格管理与模糊处理有机结合,就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动态管理主要是把握“度”,既要定原则,又要可模糊,“教育两难”会出现。而解决教育两难问题需要经验和智慧,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教育情怀。
学校管理没有绝对标准可循,适合就是好的。
(作者:高树浪 系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启成学校总校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