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时代起,自己就慢慢变得喜欢看书,而且是越来越强烈。或许在零星的记忆中,自己曾经翻到过世界文学名著《忏悔录》这本书,但很快却放下了。可能是自己的生活感悟还太少,所以直到很久以后才重新拿起了这本书,并一口气读完了它。
卢梭早年的生活艰难,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父亲因为与人争执而被逐出了国境。他辗转流亡各地,当学徒、做杂役等各种活计,但处处都是压迫,因而都不能长久。在这段无助的岁月里,尽管身处社会底层,卢梭本应同情和他一样背负着苦难的仆人。但在《忏悔录》中,他毫不掩饰的揭露了自己所犯的罪恶,诬陷他人来逃脱偷盗的惩罚。他反复的强调要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尽管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之后的他突然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华伦夫人欣赏他的才华,资助他想要从事的学习或工作,也鼓励他去学习音乐。对于卢梭来说,华伦夫人既像他的母亲,又是情人、挚友、知己,从她那里,他可以获得童年缺失的那段情感,而逐渐变得人格完满起来。
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他们终究还是要分开,似乎就像是命运的使然,他不想让卢梭继续沉迷于温柔乡中无所事事,而是迫使他自己寻求生计。在外交官底下工作了一段时间过后,卢梭辗转来到了巴黎,并认识了百科全书似的人物狄德罗。在去监狱探访狄德罗的过程中,卢梭受到朋友的鼓舞,开始向官方征文投稿,从此一举成名,人尽皆知。他开始专注于文学写作,同时也靠抄写乐谱贴补家用,但因为生活的艰难,他在《忏悔录》中又一次提到了自己不得已犯下的罪过,先后把和女仆所生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往了孤儿院。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卢梭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一方面脱离不了世俗,而同时又有独善其身的圣贤理想。随着个人思想的渐渐成熟,卢梭对原始和自然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并自诩为“生活在城市里的野蛮人”,过上了独处的隐居生活。正因为思想上的分歧,身边的朋友逐渐与他疏离,直到后来反目成仇。而更为可悲的是,他为人类幸福而写的著作,却被无情的当做了禁书,甚至于自身遭到迫害和驱逐,从此他开始了悲惨的流亡生活。幸好他原本身份卑微的妻子,始终不离不弃,默默地支持着他著书立说。
毫无疑问,卢梭作为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哲学家,自有他敏感的一面,所以在感情上尤为细腻,容易被伤害。他呕心沥血写出的《忏悔录》,不仅是他个人的史诗,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总结。诚然,他的思想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依旧可能会被认为偏激。但他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剖析,对苦难和罪恶的深重理解,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担忧,无不展示着一个深沉学者为人类幸福所付出的思想结晶,激励着将来的人们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