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项目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四种单列出来的活动方式,其中之一是职业体验,据前期阅读书籍,“职业体验”是2017年版新加入的一种活动方式,以前没有,那为什么一定是职业体验而不是体验,它为什么又如此重要呢?从指导纲要对职业体验的目标描述,它指向了“劳动”和“生涯教育”,劳动教育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那生涯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又有什么价值和必要意义呢?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许多网文都会议论如果人工智能替代了许多职业,那我们未来做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的更迭会越来越快,新职业、新领域的到来可能会让未来的人一生从事至少5个不同的职业,那对于未来的学生,职业体验的重点又在哪里呢?
在我准备这次项目的过程中,我和领导交流过一次,他没有关注项目本身的内容环节,他问我“你觉得一个图书管理员(或其他岗位)的人员,最最基本的素养是什么?”“是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技能可以学、知识理论可以补,一开始做不好在岗位中可以不断学习改进,但最基本的,一个人对这个岗位的责任心以及他是否愿意积极的面对岗位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除此以外,还需要什么呢?
代入每一个在座的人,我们都经历过大学或研究所毕业找工作的过程,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中,在册的职业名称就有1639个职业,如何选择,选哪一个,我们应该都曾迷茫过,同样这也会是未来学生将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选了自己的理想职业,还要经历面试和轮岗实习,怎么进行面试,如何做好准备应对一次次考核呢?
接着,做好准备通过面试和考核,我们正式进入了岗位,我们又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为社会造福呢?
当我们深耕在一个职业中,外界对我们职业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又可以如何去宣传介绍,并再去招募吸纳一些新鲜血液加入我们的职业中,完成接力棒呢?
就我个人理解,职业体验中关键要素,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应我们每个人求职的经历,因此在我设计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了设计。
在本项目设计中,共设计4课时,第一第二课时,围绕如何选择职业情境展开,学生将在了解了图书管理员岗位的不同职责后,进行一次选择,即选择其中一个工作职责进行深入探究,并在实践中以一个为主其他为辅进行实习工作,因此学生就需要结合自身能力、兴趣、特点等实际情况,与不同工作职责进行匹配,完成自主选择和班级pk,最终形成了新的小组。今天的课时为项目的第三课时,实际岗位演练的第一课时,是正式进入图书馆实习工作前的一次准备活动,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的方法,对岗位进行实践和体悟,将看到、听到、记录到的纸上经验转化为实践经验,为实习工作做好更充足的准备。第四课时为反思总结阶段的第一课时,学生将实践过程的经验、感受、思考、感悟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了岗位画像,完成资格认证,并进行职业宣传。完成了以上学习过程后,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图书馆开展长期的实践工作,真正成为颛小图书管理员。
第二部分:实践思考
一、莫名奇妙的哭声
在5月9日试教那天,由于中心组老师时间安排,试教放在了12:30分,曹同学说“今天中午还有合唱队彩排活动,我上不了图书馆的课。”近期合唱队有表演和比赛任务,去合唱队也很重要,于是我就和他协商好去合唱队活动。下课排队时,队伍里突然传出了哭声“徐老师,曹同学哭了,他哭的好伤心。”我有点莫名其妙,刚和他协商好,怎么就哭了,于是我又和他沟通,他边哭边和我说“我也想上图书馆的课,但是我又有合唱队,我实在没办法。”旁边同学还帮着说话“老师,他真的很想上图书馆的课。”当时我其实依旧没太能体会他的心情,我就安抚他“下次单独让你来图书馆补上一节。”等学生走了,我就在想,为什么他会为了没能上成这节课而哭的这么伤心,是真的因为“喜欢”吗,如果是的话,我想这个项目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我选择的这个话题是学生感兴趣、学生喜欢、学生非常有积极性的。而我选择这个图书馆主题,其实不仅是因为这是推荐主题下的一个主题内容,也是因为在项目开始前我在图书馆查阅学生借阅书籍数量时发现,三年级同学虽然距离图书馆最远,但确实全校借阅书籍量靠前的班级,因此我才选择了这个主题。
因此在主题选择和设计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特点、学校或校外已有的资源条件等。
二、“说什么也不去上书组”
在班级工作pk后,石同学被不情愿的分到了上书组,他原本的理想选择是去借书组,但是他pk失败了,他一边说着“说什么也不去上书组”一边自己坐在小组外,不肯加入小组活动,我于是安慰他“上书环节也很不错的,可以把书放到合适的位置,这个部分你不想再探究探究吗?”但是他始终板着脸不怎么高兴。
中午,1班在工作时,我正好和正在上书工作的陈同学聊天,“你觉得上书工作有趣吗?你喜欢吗?”她想也没想,很高兴地回答我“我觉得特别有趣,上书工作就像在和书玩捉迷藏,把它们统统找出来,我就赢了,而且每次上书,我都能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书,如果看到我喜欢的,下次我就可以立马把它们借走了。”于是我就让她和那位石同学进行了简单交流,原本“说什么也不去上书组”立马改口“我太喜欢上书了”。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就是不同人对一个岗位工作理解的不同阶段,石同学是第一阶段,我是第二阶段,而那位陈同学则是第三阶段,体验式学习,是在体验过程中,通过具身经验,开展批判性反思,再形成经验后再进行实践,而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对职业的理解是否足够的时候,其实要建立在他已经经过了几次实践,什么形式的实践。
就比如一位清扫的同学,当她在开始正式实践时,她的阶段目标是“做劳动小能手”,当完成第一次工作,她希望“能把书修的很美观,像新的一样”,接下去,她希望“可以用更少的胶带完成修书的工作,还要能修更多更多的书”,但当她在多次实践后,她发现“为什么图书馆里会有这么多修不完的破损的书?”“如果同学们都能把书像好朋友一样对待,就好了。”“为什么书这么容易破损,如何让书不会破呢?”这些对于岗位不断深入的理解,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所形成的,是老师和导师无法用言行去帮助他们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