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到底从何说起?有没有道理?这里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其实一直在做选择题,性格会影响人的选择和判断,所以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命运;也有人说,人生命运其实就是一连串的变数,而当我们应对这些变化时,性格会影响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而这些直接可能导致逆袭;更有人说,人生就是一长串念珠,你是笑着把它数完,还是哭着把它数完,其结局也是不一样……
关于这样的一个命题,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词!从我们儒家的理论来讲叫“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为什么对于有些事情我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心不得其正”。心不在焉,价值何存?所以说一个人要讲究修为,提高自己的心性和善念,有了心力才能应对生命中的不可知,才能让自己的前途坦荡!
人都是有欲望的,但不能纵欲,嗜欲太深天机浅,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灾祸也相伴而生,《道德经》云:“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六根不净,五蕴不空,佛法的认知是受想行识的循环,外界的变化也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内心,甚至改变一个人,在重大的诱惑面前人容易变得不可思议!唯有紧紧守护住自己欲望的闸门,才能拒洪水于大堤之外!
有人总觉得国学经典的智慧太过玄虚,不落地,不像西方人,什么都讲量化,数据化,讲落地工具……我说,我们这些子孙对老祖宗的智慧太不了解,一旦落到所谓的“工具”层面,其实就是矮化了,我们只有精深而不博大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思维转化问题,我们也不缺方法论!
就“性格决定命运”的命题,《孙子兵法》就有论述,是说一个将军需要具备的条件,首先是“知信仁勇严”,聪明、勇敢、忠诚、仁义和治军严厉,这些条件中对知信勇严还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仁义”就模糊了,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真正的仁义呢?爱兵如子,还是用兵如神?是也不是。
书中有明确的定义,说将有“五危”,所谓五危,就是指作为将军的五种可能带来危险性格缺陷,这就是潜伏的灾难,随时可能覆军杀将。“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掳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有人可能理解为作为将军在性格上“中庸”为上,任何事情不能过激,要不偏不倚。我倒有些不同看法,性格中庸只是一种隐藏,让其他人不容易判断,但隐藏起来,在关键时刻还是跳出来主导的,孙武子告诫说有这五种性格缺陷的人是不能胜任三军统帅这个工作的!
必死,并非真正的勇敢,而是鲁莽。子路曾经问孔子行军打仗愿意跟谁合作的问题,孔子说他不跟暴虎凭河的人一起,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一起。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而是要讲究谋略。
必生,并非贪生,能为三军之将,也绝非等闲之辈,而是过于看重生死,每个人都是爹娘生的,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一场战斗下来,也许再也回不来了,谁能不伤心呢?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作为将领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没有按战争规律,有没有违背军事原则,排兵布阵,按部就班,只有赢得胜利才对得起所有人!道家说,外其身而身存,只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生还。
比如“廉洁,可辱也”,什么是“廉洁”?这里不是不贪污,是说过分注重自己的名声,过分爱惜羽毛,一个人一辈子都是打胜仗的,哪怕小小的挫折也看得很重,因为自己把自己架空,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再比如“忿速,可辱也”,忿速就是容易情绪失控,尤其是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将士们的身家性命,一个将军绝不可以任性!“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段话就是说情绪失控导致的结果!
再比如“爱民,可烦也”。爱民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可烦呢?这里的爱是指溺爱,是没有原则的爱,一个将军如果做一个“老意软”,他可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的士兵手里,这就是阴沟里翻船。官兵关系是很微妙的,处理不好一定出问题,无任怎样的团队都要讲究规矩,这个秩序不能乱,一般都是亲信跟你吹风,一般都是你身边的人先反你,一般都是你喜欢的人跟你讨价还价……这样的例子很多,你越是爱他,他越是不听使唤,这是娇子,都是团队领导贯的!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你多学多思考,当你经历过了,才可以跟古人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