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雨潇潇,淅淅沥沥的雨总是下个不停。密密的雨帘,锁住了人们的脚步,使人在闲暇之时,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在这漫长的午后,一个人呆着无事,最好的享受,莫过于来读几本上好的书。
读上好的书,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书中的良言警句,最能启迪人的智慧,去除人心间的愚昧。在这个午后,月华选择了让自己在读好书之中来让自己静静地呆着。
书中的话语,一句句流入月华的心田,滋养着她的心灵。想人生在世种种的遭遇,兼是自己前世今生所作所为感召而来。不管是一直疾病缠身而难以痊愈,不管是嫁给一个不懂得撑起家的脊梁的丈夫,还是多年一直在事业上也一事无成,这一切的一切,实质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埋怨任何人。
命运,都是自己一种性情造就而出的。要想改变悲苦的命运,唯有改变自己不好的性情。书中有这样的言语说:“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苦我以遇,我畅吾神以通之。”既然既定的命运不是那么好,一定是自己在德行上有着很多的欠缺,只要去发现自己在做人做事之中依然还存在着哪些严重的毛病与习气,狠狠地在反省忏悔之中去发现与去改正过错,就一定能将悲苦的命运渐渐改造过来。
窗外秋雨潇潇,林黛玉在秋风秋雨之中陷入更大的愁闷之中而写出一首长长的《秋窗风雨夕》,那黛玉对着“耿耿秋灯秋夜长”,便觉得“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自己一夜未眠,她让“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她这样描写秋雨与对着秋雨秋夜里的自己:“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月华在读这样的诗句时,能明显地感受到在林黛玉的内心深处所潜藏着的那种悲观与消极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想曾经月华也有过如黛玉一样多愁善感的性情,也许这也就是她自己这大半生一直命运一样比较悲苦的根本原因吧!置身于一种不如意的境遇之中,本身就已经够悲苦了,倘若再加上自己在情绪低落之中的自我抑郁,就定会让自己命运的悲苦雪上加霜。
遇上不好的境遇,月华想起自己在很多年之中,也总是喜欢让自己在以泪洗面之中自怨自艾来度日。然而,消极的情绪久了,便是很难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也很难能有好心情能让自己做好自己该去做好的事情。一种性情注定着一种命运,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演绎着与林黛玉几乎一样的命运,实质就是同一种性情造就了同一种命运而已。
月华自己这一生的性情酷似林黛玉,也是在骨子里异常地清高,喜欢在独处之中读书,喜欢在不顺的境遇之中郁郁寡欢,以泪洗面。异常敏感的性情,极其容易捕捉到他人微妙的内心感受。因而,当他人有丝毫的恶意来对待自己的时候,月华就发现自己的心就受到伤害了。
过分地敏感,让月华总是极其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绪之中。这样的性情,月华觉得自己该改了。否则,每日在疾病缠身之中渡日,苦得是自己,担惊受怕的是自己那一双已经渐渐年迈的父母。多少年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月华,是她的父母亲最大的担忧与伤痛!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胜人者有力。”月华极其喜欢这些小小的名言警句,在一次次地反反复复地诵读之中,将这些小小的良言刻入灵魂深处,月华觉得自己的那颗心渐渐豁然开朗起来。
“少私而寡欲,绝学而无忧。”老子这样在《道德经》中教诲着世人 。想我们为何烦恼诸多,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将一个“我”看得太重,心中老是只想着自己,老想着自己的得失荣辱,才有了心中无限的愁绪。天下有一种绝妙的学问,是教人无有一丝一毫的烦恼的。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想人生在世的种种遭遇,以及所遇到的无论善缘还是恶缘,都不过是幻梦一场。倘若过分计较了,以假为真,则必然会是在执迷不悟之中被境遇所伤。试着将境遇想成一场梦,则梦醒之时,定然能从梦境之中走出,而不被梦境所伤。
想到这一切,月华终于能让自己在秋雨潇潇漂出的几分凉意之中,为自己的那颗心寻觅到了几分温暖。心的温度决定着生命的温度 。月华坚信自己能学会将心渐渐暖起来之后,彻底地赶走病魔,彻底地感化了丈夫,彻底地将悲苦的命运改变过来。月华坚信:“境随心转。”心好了,命一定会好起来!
碧荷甜田初稿于2021.9.23.午后
《尘泪》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