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先回答题目,我们如此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不够努力。相反,现实中往往很多人越努力越觉得焦虑。有人反驳说:“那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言下之意是努力错了方向或者是用时间的消耗弥补内心的不自信。但是,假如要是知道正确的方向或者内心足够确信,难道就不用这般努力了吗?所以不够努力绝对不是焦虑的原因,最多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2
那么焦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科特曼在《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提出焦虑的来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过去的刺激
2).未来的模糊
3).外界的否定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普遍拥有的焦虑要放在大环境下考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焦虑的不同事情。
小情侣吵架闹分手了很焦虑;工作被老板批评了很焦虑;考试失败了很焦虑;晋升困难了很焦虑;久久未成千万富翁很焦虑,等等。
不讨论具体的焦虑事件,此处所说的是当下环境里人们共识的焦虑感,即一种无力感和恐慌感的混合情绪。
3
总体上焦虑来源于两处:一是不确定因素;二是确定的消极因素。
不确定因素:
1).经济高速发展,时代急速更迭。
黑天鹅漫天飞舞。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经济激荡数十年。这期间,人们看到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地震、雪灾此类暂且不说,因为天灾人祸古之有之。
且说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从万元户的爆发,到拆二代、富二代等词汇的出现,人们随着经济的提升看到了太多本不敢想象的景象。
再放眼国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也更扑朔迷离,不知何时,一个政策,一个贸易战就可能将经济带入急转弯。
而放置于个人身上,这些发展无疑给每个人更多的选择,而且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判断这些选择孰好孰坏,孰对孰错,变得无所适从了。
2).信息爆炸,被中心化的出现。
自媒体越加兴盛,人们获得消息的渠道增多且廉价。当然,信息爆炸是件好事情,但是对于人们的焦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首先,太多信息不经筛选的进入人们眼帘,再不像以前大家人手捧一本经典名著或者手抄诗句的时候了。太多确定的信息无意侵入,导致价值观可能都存在不确定的影响。
其次,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的性格有所改变,变得急功近利,不能安定。形式改变习惯,习惯进而改变思维,所以焦虑也就随之而来了。
另外讲讲被中心化,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讲国家的概念,如中国,在不知不觉的经济增长中,慢慢被更多国家放置于中心位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反观自身,并没有主动的做好其他方面的准备,有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是一样的,有时你是被动的中心化,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大显身手的剧本。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必须竭尽全力表演,你又不是个演员,怎么能安然享受呢,所有,焦虑就在这种期待下变得放大。
4
确定的消极因素
1).阶级固化
这个话题已经谈论了很多年了。很多社会学者、经济学者甚至最愿意让我们抱有理想的老师们,几乎已经认可阶级固化是个确定趋势甚至已经到来。
其实二八法则一直存在,阶级固化可能是个时代伪命题。管理学中的精英型社会管理一直都相信,这社会就是20%的精英在掌控着,所以人们挤破了头想要跨越阶层,但是太难了。
老学者说,现在想通过读书改变阶层真的没有他们那时代容易了。他们认真读书出来,很快就脱离了自身的阶层,得到大众的认可。而现在,各种二代,通过读书改变阶层的寥寥无几。
有些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你可知,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无论如何,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急着搭上提升阶层的缆车,生怕落下了就永远看不到风景了。所以这种环境下给人的心理难免造成焦躁的状态。
2).中国文化的强大基因
中国文化讲究“礼”,讲究“孝”,讲究“义”。总之太多规矩是立于长幼之间、朋友之间,而很少提“自我”,像庄子、李贽这般的,难免称之人狂人。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教育我们时时要为别人着想,自己的想法可以先放一放。在很多事情中,我们要在乎别人的想法,要考虑大众的评价,真正的自我意识没有被唤醒。所以我们焦虑:我这样做父母同不同意?我这样做大家会不会对我另眼相待。还没有做事情,思想上就已经太多羁绊,怎么能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