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鲜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毛主席下决心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
抗美援朝对美战斗本身是艰难的,战斗环境也是异常艰苦的;
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不是是一场战役就能概括得了的,但体现出的战斗精神是异常感人的。
看完电影《长津湖》,我认为作品一般,感受很多。为什么说一般?因为我认为这部作品没有把上述三个“异常”讲生动讲具体。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完这部作品肯定不会太满意,了解电影的人看完后会认为太空泛。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品布局不合适,剪辑不科学。
2、主题不突出,太过于求大求全。
3、人物塑造不立体,有精神无细节,有情感不细腻。
4、很多元素缺位,反映历史不全面。
5、配乐很震撼太过饱满。全程好像配乐几手没停过。氛围营造还可以,推进节奏有必要,但满则溢,让人有听觉麻木之感,音乐淹没画面,引导观众情绪太早,反而没了悬念!
三个小时电影:第一个小时在决策打不打。本节主要铺垫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对朝鲜的疯狂轰炸,表现了美军的狂妄和嚣张气焰。这段的问题是没有深层次表现出主席着眼现实看面向未来的艰难决策过程,基本没有细节描述,思想斗争和决策气概没有反映出来。
有两个历史元素没有提起,但我觉得应该是回避不了的:一是国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如何支持前线。二是苏联人民当时还是提供了不少武器支持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的作用还是不能低估的。这两个因素必须要提一下 ,这也是影响主席决策的重要因素。这样国际视野就打开了,思维深度、决策难度也就都上来了,也真正还原历史了。
第二个小时在出兵朝鲜的路上执行送电台的任务遭遇战被打。这个小的遭遇战拍得不错。从战术上着眼,从细节上呈现战斗的激烈,也是整个作品少有的人物性格塑造的一段,战斗代入感很强,这段遭遇战虽说是一小段亮点,但与长津湖关系不大。
第三个小时才接到赶到长津湖东线作战的命令。在零下40℃的极寒条件下伏击两天一晚是什么概念,战士是如何艰熬过来的,没有描写。最后以冰雕烈士的形象才点出了志愿军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主要差一些呈现精神的细节:比如一把炒面一把雪、冻伤牺牲的过程,与敌人在空中拼刺刀的勇气等等,都可以着重描写。因为细节描写缺失导致人物塑造不丰满不立体。
故事求大求全,真正表现长津湖的关键战斗却着墨不多。 片名叫《长津湖》,但真正和长津湖战役密切相关的却只有最后一幕夜间进攻,即便是最后的总攻,也只是对局部战斗场面进行了展现,而中美两方战略战术层面上的博弈是缺位的,志愿军穿插迂回埋伏包围这些赖以致胜的法宝没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让影片初期长时间的铺垫失去了太大的意义(特别是美军方面,删掉大部分戏可能还让影片紧凑些)。而与此同时长津湖战役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标志性的大敌:极端严苛的天气和严重缺乏的物资装备,影片中只用了寥寥几笔笔带过,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故事和重要意义不需我多说,应该拍一部三小时时长的电影:涵盖五次战疫中经典战斗的大片,包括云山、长津湖、上甘岭、铁成战役等等,全部真实反映抗美援朝线战斗精神,组织全国人民观看,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我们不能丢掉的血性和军魂,这是引领我们走上强军之路的精神之钙!不为侵略他国,不在本土作战,只为正义与和平,只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有打这一战,保得五十年没人敢动我们。
台词鉴赏
1、“我们不打这一仗,我们下一代就得打”一一这句台词讲得很透彻很绝决,一句话说中要害,这也是那一辈人的血性担当。
2、“让我们瞧得起不算什么,要让敌人瞧得起才行”。这句话真正讲清楚了军人的价值。纵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直到现在在世界政治舞台,真正的霸主地位靠真理吗?靠谈判吗?靠有理走遍天下吗?根本不是!。永远要记住: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战场上没有能力拿回来的,永远别想在谈判桌上谈回来。美国这种强手永远只佩服能打过他的对手,到现在西点军校陈列室还摆着上甘岭战斗中两个高地的模型,他们很少总结打胜过的经验,但他们一直不忘记研究打败过的战斗教训。
3、“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叫我英雄?那些冲锋在最前面的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就倒下了的叫什么?那些离胜利只差一步,为后面冲锋顶子弹的叫什么?记住,我们都是为了一一军人的荣誉”。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信仰,军人生来为打赢,抗美援朝将士们在战争中主动寻战、求战、善战的战争主动性,是我军长期的的优良传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让八一军旗熠熠生辉。
4、“你们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这是雷公牺牲时的最后一句话。当时我就想到习主席一直要求把抗美援朝烈士遗骨运回国的重要意义。这是对烈士最大的政治待遇和情感认同,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