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关键冲突》书摘
情绪的突发性暴力宣泄基本上都是由长期默然承受痛苦、压力引起的。
沉默--->隐忍--->爆发
沉默
在长达25年的行为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被观察者倾向于逃避面对别人的错误行为,比如违反约定、违背期望等。受试者为什么会这样做时,他们认为问题初次发生时最好不要去处理,因为这样的问题都只是小概率的现象也很少重复发生,所以没必要去处理。但逃避或许是人们不作为的真正原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试者不愿采取行动是担心这样做会引发激烈争执,反而带来更多问题。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对违反期望和违背承诺行为视而不见都是得不偿失、极其危险的举动。当你面对这种情况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挺身而出时,三种不良后果便会出现。
1、你在默许对方的错误行为
如果你看到错误行为而不加以制止,对方就觉得你允许他们这样做。你或许觉得对一次错误视若无睹没关系,但对方却感觉到你对这种行为不加限制,于是会变本加厉,这时你会发现想再面对问题已经为时晚矣。
2、你身边的其他人会感到你在偏袒犯错者
他们会说:“我这么干怎么就不行?”
3、主观评判他人累积负面情绪
想由于没有及时面对问题,当对方每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印证了你的主观臆断,给他人贴标签或虚构其他不好的情节,随着愤怒和失望的累积,有一天引爆内心的炸弹。
暴力
随着这些问题对你影响日益加深,你会发现自己忍无可忍,表现出巨大的暴力倾向。表现在行为或者语言上的攻击,来表达内心的激烈情绪。你突然的情绪失控,对方会认为你不正常,丝毫没有认识到这种表现是你长期承受压力导致的。他们会想:“这个人今天到底怎么回事?”他们会认为真正有问题的人是你,这种错误进而会让他们保持沉默或是表现出暴力倾向——你们之间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暴力的沉重代价
从沉默转向暴力时,就无法以成熟可控的方式,通过既定方案展开关键冲突对话,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1)你会变得虚伪、嗜虐成性且极度愚蠢。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会立下各种誓言。比如,当父母因为琐事惩罚我们时,我们发誓以后绝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活该遭到粗暴对待,无论是身体上或精神上都不应承受暴力,这样做对他们没有好处,殊不知我们会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发誓不要成为的那种人。各种愚蠢的观念是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的。我们去虚构各种丑陋的情节,使我们无法正常思考,在肾上腺素的影响下自认为在道德水准上高人一等。”
我们受到体内激素的影响变得极度愚蠢,会形成荒谬的观点。如,“我的确对他们很粗暴,但对这些人不粗暴不行。你不用鞭子抽着,他们不走,靠讲道理行不通。”
实际上,我们即使不是白痴,也会形成上述观点。在很多场合,这种观念甚至是以铁血纪律的形式每天灌输给我们的。只有粗暴对待对方,他们才会改掉身上的问题,这种想法其实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事实。
例如,对于体育教练取得的辉煌成绩我们常常不吝表扬,如果他们在训练中粗暴对待队员,我们不但不以为然,甚至还会把队员的成功归结为教练专横惩罚的训练方式。在好莱坞电影《冰上奇迹》中,教练始终在谩骂、羞辱和利用球员,因为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激发斗志。显然,赢得奥运会金牌的希望还不足以鼓舞球队的士气。这位教练必须让队员痛恨自己,把自己视为公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之所以会赞扬很多教练以及一些公众人物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公开举动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爆发是完全有道理的。他们表现出的怒火、奚落和花招让我们相信,即使对青春期的儿子大发雷霆也是对的,因为“这样是为他好”。
这种想法早该被消除了,没有人活该遭到粗暴对待,无论是身体上或精神上都不应承受暴力,
粗暴管理方式长期来看不会给企业带来成功,即使可以实现短期成功,这种成就也是不道德的。成功的管理者、教练和父母(以及关键责任对话高手)从来不粗暴对待他人。即使在少数头脑发昏的时候他们偶尔会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宣泄情绪,但他们从来都不认为他人理应受到粗暴虐待。
注意!
如果你发现问题,脑中开始虚构丑陋的情节,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思维短路,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千万别说这是他们自找的或是这样是为他们好。这种鬼话只有极度愚蠢的人才相信,它们不过是你为自己的卑鄙行为寻找的借口。我们要认清的事实是,无论在家庭、工作中还是在运动场上,任何形式的粗暴虐待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都是必须杜绝的!
2)你会成为众矢之的。假设你正坐在跨越太平洋的飞机上,旁边有一个小朋友在过道上玩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发出刺耳的叫喊声。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整个机舱的乘客都皱起了眉头,心里泛起同样的想法:这孩子太吵了,应该老老实实回到座位上待着。就在这时,你身旁有个家伙一把抓住那个小女孩细嫩的胳膊,大声吼叫让她闭嘴,吓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起来。
(3)主观臆断会帮我们为错误行为开脱。主观臆断让我们把犯错者当作一个恶棍。这种行为会夸大别人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行为,让我们对这些人的施暴行为是合理化。应该努力把对方作为一个人来对待,才能解决关键冲突。问题解决高手总是先设定良好的讨论气氛,避免做出主观臆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主观臆断,特别是在感觉自己理直气壮的情况下不去虚构情节呢?我们该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避免陷入愤怒情绪,避免出现充满敌意的讨论气氛呢?
影响力大师会关注错误行为发生时的环境,问自己:“还有哪些影响力因素对此人造成了影响?他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既然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为什么会做出非理性或不负责任的事?我的分析有没有遗漏任何潜在影响因素?”
首先把对方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来看待,肯定环境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一上来就怀疑对方“有什么毛病”。学会用环境观点来放大观察视野,你不但会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原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最终还能开发出不同的手段实现冲突管理。
我们设计了一个包含六个单元的模型,用于揭示行为(包括违反承诺行为)潜在的根本原因。模型顶部是行为选择的两种构成条件,要做出某种行为一个人必须既有动机又有能力。模型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受三种影响力来源的作用,即个人、社会和结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8668/7d0fd75a5b6bffb1.png)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好奇心,而不是贪图一时发泄之爽。我们应当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卷起袖子动粗。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从法官、陪审团和行刑人的角色转变成充满好奇心的事件参与者。
例如,正在减肥的你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点:虽然你放弃了午餐,但口袋里的现金或信用卡还是会诱惑你购买高热量的餐厅食品。你感到很饿(个人动机),你的朋友让你吃午餐(社会动机),你的信用卡(结构化动机)最终让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此外,诸如房间内冰箱位置的远近,以及你是否经常在冰箱里储藏垃圾食品等不起眼的小问题,其实也是影响行为的外部条件,它们都会左右你的行为结果。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认为是微波炉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疏远。乍一听,这个理由太蹩脚了,但实际上问题的确如此。因为家里买了微波炉,以前一家人开开心心围坐在一起吃晚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了这个新工具,孩子们什么时候饿了都可以弄些简单的食物填饱肚子,再也不把吃饭当作一件正事。显然这是一个让这家人始料未及的情况,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