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正文部分的最后两段话。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结束了寻觅,踏上归途,享年105岁。从此以后,“我们仨”,再也不会失散了。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书写的家庭回忆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梦为媒,用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在梦境里,杨绛用古驿道来指人生,驿站象征寓所,我们仨在船上相聚后又别离,杨绛先生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然而,终究是梦。即使万里,也有走完的一天。“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仨失散了。
“万里长梦”醒了,回忆正式开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我们仨》的第二部分,详实记录了自1935年杨绛先生和先生钱锺书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到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生活的平淡和睦,夫妻的恩爱相依,女儿的可爱孝顺,也许正是有着太多温暖和欢乐,当看到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这种离别的悲恸击中。战争时期上海沦陷时,钱先生曾对杨绛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如今,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了。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头了。
我之所以了解杨绛先生,多半源于钱钟书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或是之前被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情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杨绛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
亦如她自己所阐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钟书先生谆谆嘱托杨绛先生。这亦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先生最深最深的爱意。
她将灵魂深处失去挚爱的悲恸,化为绵长深情的文字。
杨绛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我羡慕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之间的爱情,也羡慕他们仨之间的默契,他们接住了生活,稳稳的走着,一直到那头!每每读《我们仨》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不移 不易 不离 不弃,教会我们的亦有很多。
我们现在都还年轻,对我们重要的人都还在,珍惜当下一点也不算晚。
网友评论